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7年09月23日 12:43  点击:[]

自评报告

(第六稿)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 录

学校简况………………………………………………………………………………

1

1.定位与目标…………………………………………………………………………

3

1.1办学定位………………………………………………………………………

3

1.2培养目标………………………………………………………………………

6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7

1.4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10

2.师资队伍……………………………………………………………………………

14

2.1数量与结构……………………………………………………………………

14

2.2教育教学水平…………………………………………………………………

17

2.3教师教学投入…………………………………………………………………

19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20

2.5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23

3.教学资源……………………………………………………………………………

27

3.1教学经费………………………………………………………………………

27

3.2教学设施………………………………………………………………………

29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33

3.4课程资源………………………………………………………………………

36

3.5社会资源………………………………………………………………………

38

3.6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42

4.培养过程……………………………………………………………………………

47

4.1教学改革………………………………………………………………………

47

4.2课堂教学………………………………………………………………………

49

4.3实践教学………………………………………………………………………

53

4.4第二课堂………………………………………………………………………

56

4.5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60

5.学生发展……………………………………………………………………………

67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67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69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76

5.4就业与发展……………………………………………………………………

79

5.5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83

6.质量保障……………………………………………………………………………

89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89

6.2质量监控………………………………………………………………………

97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99

6.4质量改进………………………………………………………………………

100

6.5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102

特色项目之一…………………………………………………………………………

105


学校简况

南华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9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组建而成,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

学校形成了以工、医为主,经济、艺术、管理、理、法、文、哲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23个直属学院,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11所协作型附属医院,20个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设有77个本科专业,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4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招生。现有在校学生近33000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85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3846名,国际学生238名,成人教育学生18600余名。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示范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基地6个,精品课程和共享课程3门。有省级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卓越计划校企合作基地、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9个;有324个综合性实习基地,其中24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

学校成立了由省部政府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董事会;与国际组织和国内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作关系。10余批次派遣医疗骨干到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开展援助工作。

学校拥有全国首批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拥有国家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联合获批国家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和血管植入物工程实验室,获批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与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社科研究基地和产学研基地7个。先后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研究计划、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多项。

现有教师2949人,其中校本部专任教师1771人,直属型附属医院临床教师1243人,教授等正高职称458人,副高职称人员1158人;有14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0余名,有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220余名。

图书馆纸质藏书263万册,数字资源21T,电子图书6.2T,中外文期刊2400余种。学校主办《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

学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南省文明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军训工作先进单位。

59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23万余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了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省部级领导、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政界精英、行业领军人物;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和军队、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成为所在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南华大学全体师生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即夯实人才队伍之基,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强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排名建设、学科水平评估建设、ESI标志性创新能力建设,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1.定位与目标

1.1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服务国防事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事业、环保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形式定位: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兼顾其他国民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学科门类定位以工学、医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哲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重德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乐奉献”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定位: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1.1.1办学定位的确定依据

学校当前确定的办学定位主要依据四个方面:

(1)国家及地方发展的战略需求。国家实施国防改革、创新驱动、新能源发展、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环境保护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湖南省实施“一带一部”、“五化同步”、健康湖南、“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和“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等战略,亟需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为指引,坚持既定的服务面向,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创建一流本科,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一如既往地服务于国防事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事业、环保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国家坚持把高等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对外开放教育,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大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国务院制定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等部委出台实施办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湖南省出台“双一流”建设方案,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设5所国内一流大学。这些决策部署为学校建成“高水平”高校提供了大好机遇。学校抓住机遇,积极作为,提出要进入湖南省建设的5所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3)学校的办学历史传统。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学校处于初创调整阶段,以本科层次为起点,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急需的核、医行业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高起点的教学型高校。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处于恢复发展阶段,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省部级科研成果,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型高校。2000年合并建校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并入增强综合实力,以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升为本科一批招生、开展留学生教育、开辟建设新校区为标志,学校进入教学研究型大学行列。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聚焦“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有国际影响”,始终坚持“强核” 、“优医”的发展策略,建设了覆盖核燃料循环产业链的核类特色学科专业群、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的医学学科专业群以及环境保护、机械电气、土木建筑、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经济管理等紧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群。学校成为国控核类专业人才战略储备培养高校,为核工业培养输送人才突出贡献高校,湖南医护技人才培养和卫生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校,59年来,学校为国防事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事业、环保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毕业生,为核工业单位培养了约1/3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湖南省卫生与健康单位培养了60%以上的科室主任和业务骨干,涌现出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省部级领导、高校校长、大型企业负责人、全国先进工作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同时开展了铀矿开采冶炼、核能科学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瞩目成就,成为我国以铀矿开采技术为核心、环境保护技术为延伸的具有国防军工科研生产资质的研发创新重要基地,成为铀矿矽肺与结核病等特定职业病诊治、心血管与肿瘤等重大常见病防治的重要研究基地。这些优良办学传统为形成办学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4)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学校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高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与硕博连读资格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立项高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国防特色支撑学科和省特色优势学科9个,临床医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基金项目259项,科研进校总经费近3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5项,其中参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主持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学校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专家6人、“芙蓉学者”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23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2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人选31人。学校人才培养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结构不断优化,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提高到1:8,全日制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提高到2:1。本科毕业生年底综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位居湖南省高校第一方阵,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反映良好。这些办学能力与实力为学校建成“教学研究型”高校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开姆尼茨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美国中田纳西州州立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新西兰尼尔森理工学院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保持密切联系,被IAEA列为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机构。10余批次派遣医疗骨干到塞拉利昂、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开展援助工作。医学教育在美国加州医学委员会完成认证。在近20个国家和地区招收留学生。这一办学格局与态势为学校建成“有一定国际影响”的高校提供了有力支撑。

1.1.2办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体现

1)依据办学定位制定发展规划。2011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实施“转型—升级—定型”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把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据此制定《南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完成教学型大学向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主要指标位列省属高校和同类型高校前列,进入省属高水平大学行列和中西部地区特色高校行列,相关学科与专业在核工业和卫生与健康行业具有先进地位,在环境保护行业具有优势地位。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指出经过“十二五”建设,学校基本实现了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并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进入省重点建设国内一流大学行列,据此制定《南华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即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进入省属一流大学前列,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办学条件等6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重点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工程”等8大工程。

(2)围绕办学定位明确发展思路。为保证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工作方针或发展思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工作方针是: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贯穿“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即:夯实人才队伍之基,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走内涵发展之路,大力加强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与排名建设、学科水平评估建设、ESI标志性创新能力建设。依据这一思路,制定了《南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

(3)认知办学定位形成共同愿景。学校在不同时期明确办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在各个层面达成共识,成为师生团结奋进的共同愿景。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师生和校友知晓且认可办学定位与发展目标,《南华大学章程》开宗明义: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国防科技、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过党代会、教代会组织师生讨论确定发展目标;以报纸、橱窗、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办学定位;颁发《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物化办学理念;以董事会、校友会、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形式不失时机介绍办学定位。

1.2培养目标

1.2.1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及确定依据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重点,培养“重德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乐奉献”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的依据: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根本依据。

(2)响应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和健康中国2030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这些国家战略为学校确定学生的思想品质、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求提供了时代参照。

(3)遵循教育规律。现代高等教育必须“立德树人、通专结合”,担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些内在规律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遵循。

(4)体现定位特色。南华大学以“核、医”为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充分适应行业和地方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具有优良传统和一定特色。继承传统,彰显特色,并与时俱进,推进“双一流”建设,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元素。

1.2.2专业培养目标、标准及确定依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本科专业设置相关规定,以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作为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的基本要求。

(2)《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专业认证标准和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的特定要求。

(3)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作为一般性要求和总体培养标准。

(4)各专业系深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充分调研,了解并吸收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基本要求。

1.3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3.1落实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

(1)顶层设计重视教学。在2011年第二次党代会以及《南华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党委明确定位“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2015年,学校修订核准的《南华大学章程》,明确“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及《南华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学校党委进一步巩固本科教育的根本地位,确保“四个牢固”,即:牢固确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2)队伍建设倾斜教学。学校在人才引进、师资培养、部门和人员年度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聘、教学和科研奖励、校长奖励基金评定、教师岗位津贴评定等管理办法中,做出了优先或倾斜教学的规定,如:引进人才时除审查基本经历、主要成就外,还特别注重主讲课程的面试情况;将教学成果、教研项目与科研成果、科技项目同等级同绩效,列为绩效考评、津贴评定、奖励评定的指标条件;单列教学型副教授的评审条件;把承担临床教学任务和完成质量作为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晋升教学职称的必要条件;调高教学时数的酬金权重。

(3)经费安排优先教学。多年来,学校财务预算原则都明确规定教学经费优先保证,做到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优先、专业建设经费优先、实践教学经费优先、学生活动经费优先、教学改革与研究经费优先。

(4)管理制度保障教学。学校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各职能部门主动提供教学所需、解决教学所难,开通阳光服务平台,接受师生监督,及时回应师生关切,不断改进管理与服务工作。推进设备资产管理重心下移,建设平安后勤、绿色后勤、高效后勤、阳光后勤,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近年来,制定修订了教学建设与改革管理、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综合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临床教学管理等110余项管理制度文件,涵盖本科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发挥规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5)科学研究促进教学。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教师注重围绕教学开展科研,及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更新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6)舆论宣传注重教学。学校注重营造教学舆论宣传的良好氛围,通过校报、广播、橱窗、微信、论坛等媒介,把教育教学工作作为舆论宣传主题,让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占据主版,让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占据头条。开辟专门栏目、专门时段、专门橱窗,宣传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成就成效,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1.3.2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体现与效果

(1)教学经费稳步增加。近3年,安排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配套经费1976.9万元,安排实验和实践教学条件改善经费11315万元,安排教学改革与研究经费308.2万元。2015-2017年,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为6577.47万元、7445.64万元和8958.74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分别为4606.67万元、5120.24万元和5694.24万元,占经常性预算内事业经费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在12%左右。

(2)倾斜政策落地见效。从2014年开始出台政策评聘教学型教授职称;在校长奖励基金发放中,由于教学成果、教研课题、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计算的奖励经费占奖励经费总数的40.7%,受益教师1120人;发放教授、博士津贴1900万元;附属医院晋升教学职称人员90人。

(3)教学条件持续改善。近5年来,新建雨母校区逸夫科技馆、第一综合教学楼和5栋学生公寓共10万平方米,完成红湘校区大部分教学楼的修缮改造。校园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6万平方米,师生生活用房38万平方米。近3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526.94万元,总值达到36368万元,生均9574.43元。

(4)舆论宣传有声有色。聚焦学术、立德树人、树立典型,在省内外新闻媒体全方位宣传报道教育教学,先后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光明网等国内知名媒体发稿200余篇,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成就。通过《南华大学报》、南华大学新闻网、南华大学官方微信等校内新闻媒体推出系列教学改革专题,取得良好宣传效果。

(5)制度作用不断显现。日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力保证了教学运行、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近3年,获得国家级教学平台基地25个,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性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248项,省级奖项554项。学校荣获“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1.3.3学校领导对本科教学的重视情况

(1)党政一把手重视教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高度重视教学中心工作,每学期坚持开学工作检查,深入本科教学第一线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设立校领导信箱和校长接待日等方式掌握本科教学现状,倾听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党政一把手成为全校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共抓教学工作的旗帜。学校决定,从2017年起直属附属医院由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院长主管教学。

(2)定期例会研究教学。校领导班子坚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多年来坚持每学期召开2次校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教学工作,每两年召开1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议。校领导例行参与新学期教学工作会、期中教学工作会、本科教学专题研讨会,倾听教师呼声,研究改进措施。

(3)深入一线调研教学。校领导积极深入教学一线,“双肩挑”校领导高质量完成本科教学任务。落实校领导听课制度,认真填写听课评价表,带头深入实习基地调研考察,及时掌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阐述办学治校思想,部署本科教学改革工作。

(4)带头开展教研教改。校领导重视并带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积极成果。2013年,时任副校长丁德馨“以铀矿冶为特色的矿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的教学成果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时任副校长龚学余“面向工程、校企合作,培养电子信息类高素质人才的改革与实践”、时任副校长吴移谋“病原生物学质量工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分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16年,时任校长文格波“《标准》引领、医教协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党委副书记阳小华“嵌入计算思维训练的职业团队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成果均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时任党委副书记罗成翼“大学生公益创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 的教学成果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4现存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1.4.1 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之一:相关利益方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的制定过程参与度知晓度有待提高

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在校师生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过于传统,没有很好的吸引全体师生关注和参与;二是学校与校友、用人单位对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沟通交流主动性不够,征询意见的主动愿望不强烈,主动作为不到位;三是学校作为一所合并时间较短的地方高校,办学实力欠缺,办学声誉度不高,影响了相关利益方对我校的主动关注。

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和频率,让师生知晓办学定位与目标;二是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新媒体方式对办学定位与目标进行宣传;三是对办学定位与目标进行详细解读,编辑推送在互联网上或宣传板上,帮助师生更好理解;四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并理解;五是通过校友会、理事会、毕业生招聘会等途径主动与校友、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交换意见;六是积极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1.4.2 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之二: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历史原因,“核、医”等老牌学科专业的实力和底蕴丰厚,“哲、法和语言”等新办学科专业底子相对薄弱;二是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不够,相互支撑不够,未能形成有特色的、开放性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三是学科专业间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一些弱势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专任教师人数不多,职称偏低,不能有效地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支撑学科专业发展。

改进措施:一是以“一流学科”建设项目为推手,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打通学科间的壁垒,提高学科间的相互支撑性,打造特色鲜明、开放高效的学科建设体系;二是扎实做好“一路三建”,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主要标志性工作(ESI学科排名、专业认证评估)落地;三是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人才队伍、条件保障等协同推进多科性发展;四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撤销不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专业。

1.4.3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学校部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度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及用人单位需求结合不紧,人才培养的专业指向性不太明确;二是部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变化,一定程度存在“学用脱节”的现象;三是少数教师未能重视教学中心工作,认真钻研教学热情不高,教学基本功较为欠缺,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四是部分专业未能很好地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相结合,使部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改进措施:

一是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思路,夯实人才队伍之基,把人才培养做实。

二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毕业生就业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分类指导,调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

三是加强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关联性,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注重课程间关系与顺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牢固教学中心理念,制定引导教师专注教学的激励措施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年轻教师教学基本功。

五是坚持“通专结合”的教育理念,科学设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提高通约性,加强紧密性:大学哲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公共课程注重筑牢学生基础知识平台,素质通识课程(含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素质能力等)注重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专业通识课程注重引导学生职业志趣,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在知识广博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教育下塑造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4.4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存在的问题: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

主要原因: 影响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客观因素纷繁,如服务教学、支持教学的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浓厚,学校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在管理层面的引导,提高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自觉性;部分教师依然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意识,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

改进措施:

一是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顺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的关系,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管理队伍要以服务的心态做好管理工作,深入教学一线,倾听教师呼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将“管理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责任”落实在日常具体工作中。

二是学校在政策上继续有所倾斜,在岗位分级、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各方面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引导教师正确处理科研和教学的关系,自觉增强人才培养的“中心”意识。

三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培养质量提升中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都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教育质量摆在生命线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切实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

2.师资队伍

2.1数量与结构

学校始终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引进与培养并举,适应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的需要,不断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整体能力水平。

2.1.1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学校出台了师资队伍引进和培养管理系列文件,科学编制并积极落实年度人员引进计划,稳步增加专任教师数量,注重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专业结构的改善优化。

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总数(折合)2945名,其中校本部专任教师1771人(表2-1),直属型附属医院有医学教师1243人,非直属附属医院有医学教师704人,另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与实习医院等单位外聘包括院士在内的教师444 人。在校生折合总数为37985人,总体生师比为17.02,教师队伍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表2-1 南华大学校本部专任教师队伍结构分布情况表

职称

结构

职称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人数

333

638

700

100

比例

18.8%

36%

39.5%

5.7%

年龄

结构

年龄段

≤35

36-45

46-55

≥56

人数

399

746

518

108

比例

22.5%

42.1%

29.3%

6.1%

学历

结构

学历

博士

硕士

本科

人数

485

658

628

比例

27.4%

37.2%

35.4%

学缘

结构

学缘

本校

外校

人数

486

1285

比例

27.4%

72.6%

校本部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54.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为64.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27.4%;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比例为64.6%;具有外校学缘的教师比例为72.6%。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及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专任教师涉及工学、医学、经济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法学、文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农学、军事学等13大学科门类,各专业主讲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状况不断改善,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技术人员和其他教学辅助人员的数量及结构合理,较好地适应实验教学和辅助教学需要。

教学管理人员配置齐全,各教学学院配备了由专任教师兼任的教学科研办主任,另设有专门的教务干事1-3人。

学校从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20余名专家学者为本科生开展各类讲座,或担任前沿课程和语言课程教学。

2.1.2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1)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执行。“十二五”期间,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科领军人才发展计划、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计划、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出台了相关文件,努力建设一支以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和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结构,使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85%。培育国家级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省部级学科带头人20名。培养省级教学名师3人,培养长期从事本科教学的省部级优秀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20名。培育国家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团队20个。

“十二五”期间,学校引进和培养优秀博士263人(其中校本部222人,附属医院41人),到2017年9月底,校本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5人,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170余人,比2010年翻了一番。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五年来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入选省杰出青年基金和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各1人、“百人计划”专家4人、“芙蓉学者”1人、海外名师3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7人、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选2人、湖南省卫生系列高层次人才“225工程”人选31名、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2人;遴选南华大学蒸湘学者7人,青年英才6人。

(2)“十三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态势。学校及各教学学院围绕学校发展目标,结合创“双一流”建设,确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围绕“国际知名”,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加大教师出国留学、研修和对外交流力度,吸引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工作,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特色鲜明”,强化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优先发展地位,突出行业特色。围绕“高水平研究型”,建立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机制,构建“领军人才+团队+研究方向+平台+项目”五位一体的创新团队,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不断加强中青年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引导教师全面协调发展。

创新招聘途径,编制内和编制外招聘相结合,使校内专任教师总量达到2200人左右,专兼职教师总数达到3000人左右。继续提升专任教师博士化比例,使编制内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0%以上,在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与品牌学科中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计划。

完善、落实提升工程类专业教师队伍工程经历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使有行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达70%以上。医学类专业建立病理学、诊断学、外科总论及护理学等课程教师与附属医院教师双向交流及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临床实践能力与基础理论水平同步提升。

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等项目派出教师25-30名,通过学校自筹经费派出教师40名左右。到“十三五”末,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与品牌学科中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中青年教师占比达到50%,其他专业达到30%左右。

学校“十三五”期间计划引进与培养10名能带领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战略主导人才、50名能带领学科或团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产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成果的学科带头人、200名潜心教学科研并在国内本学科领域有一定影响度和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

“十三五”以来,学校大力度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引进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百人计划3人,优秀博士91人,培育湖南省杰青1人,优秀博士52人。

2.2教育教学水平

2.2.1专任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

(1)专任教师表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平。近五年,专任教师获批国家级科研课题24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96项;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7个,获批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1个;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3门,湖南省精品课程20门;获评湖南省名师空间课堂6项,湖南省微课课程4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13项。有6名教师分别担任中国核科学与工程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核工程类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地质类专业、医学人文素质、基础医学类专业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被评为湖南省教学团队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个;获评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41人。

(2)专任教师表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学校现开出课程2609门,其中包括9门公共基础课程、50门学科基础课程和236门公共选修课。专任教师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共课共计205门,双语课程22门,引入网络在线开放课程20门。教师将228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网络答疑、交流与讨论、作业与考试。教师持续对所有考试课程进行资源建设。

近五年,在湖南省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其中1人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总决赛三等奖;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2016年底,学校启动放心课程教师认定工作,首批认定放心课程教师45名。

(3)实验实践教学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南华大学教务处被评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陈艾华、段琼瑾、杨科被评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王汉群、杨毅、周昕被评为2012年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实验(实训)教师。核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2013年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批核能与核技术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5获批医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6年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2.2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与效果

(1)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主要有明确规定、强化培训、奖惩激励和宣传引导。

明确师德规定。制定了《南华大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南华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差错和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南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暂行规定》、《南华大学高等学校教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与量化评审实施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来抓,坚持用严格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和业务标准选拔新教师,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在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规定中,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同时把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教职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强化师德培训。对新进教师,在岗前培训中开设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为人为学为师等有关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和教师礼仪的专题。对辅导员,组织开展政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指导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对青年教师,组织参加教育部、中宣部、省教育工委、教育厅等部门举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社科教学等培训。

奖惩师德行为。学校定期评选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予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职务晋升、岗位聘任的依据之一。对有失教师形象的言行及时劝诫、警示或给予处分,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年终考核中评为不合格。近年来,对出现学术不端、教学事故、考试舞弊等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处理了5人次。

宣传师德典型。发现和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事迹,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公告栏、校报等媒体加以宣传推广,激发广大教师自觉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

(2)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效果。广大教师在上述措施的激励和引导下,形成了敬业奉献、为人师表的良好风范。近五年,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先后在《光明日报》、《大众卫生报》以及学校校报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如:

2015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第5版报道了《来自东方的白求恩——记南华大学援非医疗队员》,全面宣传了南华大学援非医疗队员们舍小家为国家的的爱国情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过硬本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学校在《南华大学报》、南华大学新闻网,先后开辟了“南华人•师德标兵”、“身边榜样•南华好人”等专栏,宣传报道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柒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黄秋生等教师的优秀事迹。

2.3教师教学投入

2.3.1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学校在教师年度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办法中,对教授、副教授承担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师自觉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本科教学,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为本科生开课率达100%,年人均工作量在300标准课时以上。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情况见表2-2表2-3

表2-2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比例情况表

学年度

教授

副教授

总人数

主讲本科课程教师数

占比%

总人数

主讲本科课程教师数

占比%

2014/2015

292

241

82.5

556

430

77.4

2015/2016

314

245

78.1

597

418

70.0

2016/2017

333

262

78.7

638

429

67.2

表2-3 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比例情况表

学年度

教授

副教授

课程总数

主讲本科课程数

占比%

课程总数

主讲本科课程数

占比%

2014/2015

2616

423

16.2

2616

1976

75.5

2015/2016

2621

416

15.9

2621

1993

76.0

2016/2017

2589

431

16.6

2589

1982

76.6

2.3.2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情况

在学校相关激励政策的引导下,教师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

近3年,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0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95项。学校立项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78项。在近两届湖南省教学成果奖励评定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

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讨论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调整和培养模式构建。积极参加11个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方案的讨论论证、分工实施和阶段总结、经验推广;在“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与“药学”2个协同创新班、8个卓越班中参加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在2个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项目、5个专业认证和评估专业中,参加方案论证与分工实施,主动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讨论修订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严格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质量。

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共计3门国家级、20门省级、200余门校级精品课程和34门在线开放课程,均在数字化教学中心进行网络资源建设,上传教学大纲、课件、习题库、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加强教学互动。

广大教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改革,学习、应用、改进BPL、CBL等教学形式。主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探索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课程、英语课程积极实施小班化、分层次教学,并不断扩大覆盖面。配合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习、应用、改进形成性评价方法,为建立健全理论考试、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调研报告、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献智出力。

2.4教师发展与服务

2.4.1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政策措施

(1)组织保证。学校人力资源处/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教务处、本科教学评估中心、学科建设处、科技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工会等部门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提供组织保证。在人力资源处设立师资管理办公室、聘任与考核办公室,在各教学学院设立教学科研办,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发展和考评管理与服务。学校在学术委员会中设置学科建设、教师聘任、教学指导、科学研究、学术道德等5个专门委员会,各教学学院相应成立院级学术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推进教授治学,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提供学术保障。

(2)经费保障。“十二五”以来,每年投入教师发展经费1500余万元,用于实施“船山人才工程培养计划”,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国内外访学、精品课程培训、学术交流和学位提升(表2-4)。

表2-4 教师发展经费使用情况表

序号

项 目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1

科研启动费

260

250

248

350

350

2

教师进修培训经费

40

103

100

150

150

3

卓越工程师教师培养经费

20

20

10

20

20

4

双语教师国外进修经费

30

30

30

30

/

5

英语教师国外进修经费

20

20

20

20

30

6

三支队伍骨干海外培训经费

150

150

150

150

150

7

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经费

6

11

10

20

9

8

教研教改经费

45

47

60

70

123

9

教学绩效奖励经费

144

173

173

/

/

10

博士和教授专项津贴

530

587

628

685

/

11

指导学科竞赛经费

90

100

100

100

110

合计

1335

1491

1529

1595

942

(3)教学激励。学校制定《南华大学校长奖励基金管理办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奖励办法》,对在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中、在教学研究中取得优秀业绩的教师进行奖励。组织评选各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教坛新秀,对优胜者授予相应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举行教案比赛、讲课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临床查房比赛、临床操作技能比赛,对获胜者进行奖励。近3年共发放教学绩效奖励经费490万元,受益教师1130人次。

(4)职称评定倾斜。学校鼓励教师专心从事本科教学教改工作,在高级职称评审中设立了教学型副教授;对其他类型的教授、副教授,将教学、科研绩效同等对待;对教学科研业绩特别突出者,可破格评审或直接认定。近三年破格晋升了副教授;直接认定了副教授。

(5)实施博士教授专项津贴。2013年来,学校对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实施专项津贴,制定了《南华大学博士和教授专项津贴实施暂行办法》。已累计发放此项津贴3000余万元,受益教师550余人。

(6)调高教学绩效工资比重。学校出台《南华大学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设置专项奖励绩效工资,包含教学奖励绩效、教研教改奖励绩效、综合业绩奖励绩效,其中,教学业绩绩效占比约70%、人才培养业绩绩效占比约15%。

(7)支持教师培训提高。学校修订《南华大学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南华大学教职工报考研究生暂行规定》、《南华大学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的实施办法》等教师培训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积极担任访问学者、取得企业(医院)工作经历、进修专业与课程、培训英语、开展博士后研究。五年来,选派教师赴国内高校培训进修376人,参加卓越工程师培训101人,参加临床医学骨干教师培训84人,参加护理学骨干教师培训105人,举办中青年教师英语培训班10期,培训教师117人,做博士后研究68人。

(8)扩大教师国际视野。开展的引智工程项目立项类别有: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科教文卫重点引智项目”、省外专局“引智工程项目”; “海外名师大讲堂项目”,“一带一路”外国专家项目、省教育厅“海外名师”项目”校级“海外名师”项目。同时,学校还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工信部省创新人才国际培养合作项目、教育厅骨干教师海外培训项目、省卫计委“医疗人员海外培训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额资助培训项目;省科技厅“科技人员海外培训”项目以及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大力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水平。近五年,共遴选公派各类出国留学、培训、高访教师101人。

2.4.2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政策措施

围绕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实现职业生涯有序发展,学校采取了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成效。

(1)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基础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培育支持3个培养成长阶段,进行定向培育与重点支持。在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实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项目”、“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项目”和“新进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在创新能力提升阶段,实施“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和课程进修项目”、“教师学术交流促进项目”、“青年骨干教师社会实践项目”、“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青年教师国际化培养项目”、“国家精品课程骨干教师研修班资助项目”。在重点培育支持阶段,实施“蒸湘学者支持计划”、“青年英才支持计划”、“船山人才培养计划”。

(2)构建教师分类发展体系。教师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聘任类型,一个聘期内可选择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中的任一类型。学校出台《南华大学教学学院专业技术岗位职责和岗位设置管理办法》,明晰了各类型教师聘任条件,引导教师适应岗位需要、发挥自身所长,按照不同条件要求做好准备,在适宜的方向上实现职业最优发展,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3)建立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学校出台《南华大学荣誉表彰体系》,设置了“南华教学名师、南华教学新星、南华年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等荣誉体系,加大对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奖励力度,形成先进模范教师的价值认定、价值体现和价值发挥保障制度。

2.5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2.5.1数量与结构方面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

师资总量不足。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求低生师比。学校目前生师比仍然高,影响小班教学、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实施,不能完全满足高水平、高质量本科教学的需要。

高层次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拥有海外背景的教师偏少,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

师资队伍发展不平衡。现有学科门类中,传统的优势学科--工科和医科师资力量较强,而办学历史较短的学科--艺术和法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主要原因

地域弱势对人才招聘带来的挑战。由于南华大学地处衡阳,非中心城市、非省会城市,经济欠发达,引进人才的待遇不高,吸引力相对不足,在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人才短缺是学校发展的“瓶颈”,高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匮乏,使得学科团队的发展受到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跨越式发展。

师资队伍的国际背景较弱带来的挑战。学校对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够,特别是教师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政府部门或学校经费出国(境)访学、进修、科研合作的人数较少;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空间有待进一步扩展;校内学科间交叉融合、合作交流的促进力度不够,跨学科人才培养仍需不断加强。

师资队伍建设不平衡带来的挑战。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保证。要解决学校的科学发展问题,必须先解决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工、医学科合并而成的大学,传统的工、医学科有较长的历史积淀,人才储备相对较足。而新近发展的学科存在人才数量不够多、规模不够大、竞争力不够强的问题。人才队伍学科上的不平衡,将在一段时期内存在,并制约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学术领军人物等高层次人才较少,杰出青年人才数量偏少,教师队伍学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问题严重困扰学校的发展,对学校的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约。

改进措施

提升师资整体水平。保持师资队伍规模增长,确保教师聘用的数量和质量;精心培育青年教师队伍,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转变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博士后流动站建设;拓宽师资来源,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来源格局。

注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学校将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工作思路,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招聘力度,推进高水平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紧紧围绕学科发展规划,有效配置人才资源。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为契机,深化岗位聘任制改革,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遵循人才发展规律,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编制效应,增强队伍活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师资发展环境。以师德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健康和谐的校园人才环境建设;强化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2.5.2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传统教学理念有待转变。很多老师仍存在着教与学对立这一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认为知识就是定论和教条,把学习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偏于陈旧、狭隘,缺乏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只注重将教学内容讲授详尽、透彻,而不注重开启学生的自我思维;教师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精神。

主要原因:

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念,或者说没有将此观念贯彻于教学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缺乏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与批判态度。这种教与学的完全对立教学思想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二者统一起来,进行教与学的改革。

教师职业意识有待提高。有些教师缺少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职业意识。有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与学生缺少交流沟通;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课堂纪律缺乏管理,缺乏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也有一些教师备课准备不充分,讲课时基本上照本宣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改进措施

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要求。2017年,学校再次修订完善各项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干部走进课堂常态化,把随堂听课和巡视课堂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学艺术、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进一步加强师德教风建设。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加强师德教育,引导老师严格执行教学纪律,保证教学秩序。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测评制度、学校内部绩效评估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形成良好教风。

2.5.3教师发展与服务方面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青年教师反思性教学意识不强,不利于自身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内容是多方面的,如言行是否得当,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是否讲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学生学习情绪是否稳定,教学环境是否和谐。教学反思过程就是不断教学、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过程。

主要原因:要成长就要反思,而有的人不善于总结,不善于反思,有的对“反思”二字反感,认为反思就是检讨,这种认识不利于教师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改进措施: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各学院针对每位青年教师制定合适的专业发展规划,坚持用3至5年,实现从不会教到会教,从专业不熟到专业内行的跨越。其次,完善“传帮带”机制,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坚持反思性教学。每一阶段教学结束后,思考教学总结,坚持深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教学资源

3.1教学经费

南华大学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优先保障教学,规范经费管理,确保教育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教学经费投入纳入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本科日常运行经费及教学发展专项经费。

3.1.1教学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

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教学运行经费,包括各学院日常运行经费、教学业务费、低值易耗费、教学设备维修费、学生活动费、体育维持费、见习实习费;二是教学发展经费,包括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专业评估经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维护经费,教研教改经费,大学生就业经费、创新创业经费,教师进修培训经费以及其他专项经费等。学校采用“基本运行+教学专项”模式安排教学经费,在本科生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满足教学基本需求。

学校根据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上级管理部门有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了预算与经费审核委员会,切实加强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制订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经费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①临床教学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②非医科类学生实习经费管理与使用办法;③教学用实验动物计划与经费管理办法;④财务预决算管理办法;⑤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⑥非教学单位运行经费预算改革方案;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⑧专业、课程、教材专项建设经费管理办法。

3.1.2教学经费年度变化情况

学校预算编制经过“两上两下”程序,即每年的教学经费由教学管理部门及各二级学院提出收支预算建议,经教务处、医学部、高教所、教学评估中心、财务处、预算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门论证,提出收支预算安排方案,报校党委会讨论研究并经学校教代会通过后下达执行,努力保证教学开支所需。严格按照省厅下达的年度预算控制使用,有关开支范围和标准执行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定。

教学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13-2017年,学校本科教学经费总支出分别为5526.31万元、5880.94万元、6577.47万元、7445.64万元和8958.74万元(图3-1)。

图3-1 近五年教学经费支出变化情况

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稳步增长。2013-2017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分别为3715.61万元、4059.34万元、4606.67万元、5120.24万元和5694.24万元。同期经常性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合计分别为30742.97万元、38060.04万元、39245.69万元、40770.15万元和42806.73万元,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占经常性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稳定在12%左右。

教学专项经费支出大幅增长。2013-2017年,教学专项经费支出分别为1810.7万元、1821.6万元、1970.80万元、2325.40万元和3264.50万元,其中2017年教学改革预算支出123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预算支出200万元,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预算支出1097.50万元,教师进修培训预算支出919万元,其他专项925万元(表3-1)。

3.1.3 教学经费使用效益情况

教学经费预算与使用合理。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学生活动费、实习费等根据相关文件进行测算;专项经费根据工作需要逐一讨论安排;教学发展经费归口教务处、本科教学评估中心等职能部门。学校对教学日常运行经费及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单独核算,保证专款专用。

教学经费监管与评价严格。财务处、审计处定期联合对教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预算执行效果不好的进行督促整改,将预算执行分析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依据。教学经费的合理分配及严格管理,保证了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保障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支持了教师进修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和见习实习条件显著改善。

表3-1 本科生教学经费收支统计表

项目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本科

教学

经费

支出

1.教学日常运行

3,715.61

4,059.34

4,606.67

5,120.24

5,694.24

2.教学专项经费

1,810.70

1,821.60

1,970.80

2,325.40

3,264.50

2.1教研教改

45.0

47.0

90.6

94.2

123.0

2.2创新创业

100.0

100.0

100.0

200.0

200.0

2.3质量工程*

380.7

518.6

547.2

632.9

1097.50

2.4教师培训

526.0

584.0

568.0

740.0

919.0

2.5其他专项

759.0

572.0

665.0

658.30

925.0

合计

5,526.31

5,880.94

6,577.47

7,445.64

8,958.74

本科

教育

事业

收入

1.本科生经常性

拨款总额

15,977.76

20,935.21

22,410.23

24,372.23

25,344.23

2.本科生学费

收入

14,765.

17,124.8

16,835.5

16,397.9

17,462.5

合计

30,742.97

38,060.04

39,245.69

40,770.15

42,806.73

*包括:质量工程、实践教学及专业建设等支出。

3.2教学设施

与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保障相适应,大力改善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充足,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实验教学平台优良,实践教学基地稳定,教学信息化条件不断改善。

3.2.1教学设施满足教学情况

学校占地面积140.65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1.3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7.98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31.25万平方米,教室面积10.85万平方米。教室功能齐全,种类多样,能满足不同类型课程教学需要。

体育馆面积2.12万平方米,运动场面积10.52万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有田径场3个,足球场3个,篮球场35个,排球场10个,网球场4个,有乒乓球馆、室内健身房等场馆面积6313平方米。

图书馆总面积4.7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63万册,数字资源21T,电子图书6.2T,中外文期刊24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多个,拥有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及核科技数字图书馆两个资源共享平台,另有电子图书85万册,八万余部学术专辑的“超星”学术视频。有线、无线网络覆盖校园。2014-2016年共投入1908.34万元购置文献资源。

学校建有教学实验中心(室)29个,场所面积17.14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部省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20个,部省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14个,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实验室23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均向本科生开放。2016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37841.62万元。建有综合性实习基地324个,其中省级优秀实习基地24个。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项指标达到合格以上标准(表3-2)。

3-2 办学条件指标状况一览表

现有各类指标

生均或百名学生数

占地面积1939949.83平方米

生均56.33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452395平方米

生均14.64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学生宿舍面积312563平方米

生均10.1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841.62万元

生均1.1万元(折合在校生)

体育场馆126400平方米

生均4.1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

3.2.2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1)规范实验室开放管理。学校制订《南华大学教学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南华大学低值耐用品、易耗品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优先保障教学计划内的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及可选实验项目的实施,同时,鼓励教学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为教学计划外的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自主科研、素质拓展和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训练、综合性实验等自主学习活动提供场地和人员保证,最大限度提高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益。对教师的开放实验给予适当工作量补贴。近三年,教学实验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均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开放人时数为3850724人时。

(2)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2016年,成立工程研究中心,统筹规划,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统一购置,集中管理,面向全校开放,各学科共享,提高设备开放使用效率。

(3)开设夏季学期开放性实验课。2015年夏季学期,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39个,学生参与实验项目共计4061人次,人学时数达32488人时。2016年夏季学期,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56个,学生参与实验项目共计4246人次,人学时数达67936人时。

(4)拓宽图书馆开放利用形式。成立信息咨询部,提升文献质量。开通移动图书馆,健全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书香南华”系列活动,被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奖。成立图书馆读者协会社团,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加强数据库的宣传和利用,开展学科分析服务。安装座位预约系统,规范阅览管理。

3.2.3教学信息化条件建设及资源建设

(1)网络基础设施。校园网覆盖校内办公室、教研室、实验室及学生宿舍区域,采用宽带五类线百兆到桌面。以快速以太网为主干,星型结构,以华为交换机作为核心交换机,完成Vlan间的路由功能,连接100多个交换子网,对全网统一进行虚网划分与管理。目前有电信、移动、联通、教育网4条出口链路,有线网带宽3.6G,无线网带宽5G。校园网通过天融信高性能防火墙,隔离Internet,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和对有害信息的防范。目前有线用户节点5千多个,无线用户8千多个,满足师生上网需求。

(2)信息系统组成。学校网络信息中心现有物理服务器30余台,其中10台做了虚拟化,存储5台,建有数据灾备一体机。学校运行信息系统总数50余个,其中包含网站站群、就业系统、数字化教学中心、学生管理系统、教材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一卡通、平安校园、数字校园、校园邮件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招生系统等。

(3)服务教学的9个系统。包括:

教务系统。为学生提供网上选课、网上报名、学生个人信息维护、学生个人信息查询、教室排课查询等。

数字化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平台,同时教师可通过这个平台为学生布置作业。

教材管理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教材发放服务。

数字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拥有数字资源18000GB,电子图书5900GB,建立了数字借阅、图书查询等系统。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宿舍分配、收学杂费、学籍管理、助学管理、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综合测评、离校管理等服务。

就业系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提供职业测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服务。

网站站群。是学校的宣传窗口,并为每个学院和部门开设子站,学生可通过网群了解学校新闻、学术讲座、通知公告、社团活动等信息。

一卡通系统。方便学生在食堂、学校超市实现刷卡支付,同时用于门禁系统。

平安校园。由大量的高清摄像头、网络设备、监控大厅组成。

(4)数字化教学资源。学校于2009年建成数字化教学中心,是数字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校共计3门国家级、20门省级、200余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优秀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均在数字化教学中心进行了网络资源建设,上传了教学大纲、教材、教案、课件、实验实践指导、学习参考资料、习题试卷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师生交流、讨论、答疑、完成作业、测试等辅助教学,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校级精品课程制作了教学视频,进行辅助教学。

优质课堂教学资源总量逐年增加。目前,20门省级精品课程覆盖5个学科门类,一批校级精品课程、精品建设课程和优秀课程扩大了学科门类覆盖面,基本形成了涵盖不同学科专业、资源开放共享的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与培育体系。医学院《临床技能学》精品课程,注册学习会员达5000多人,目前总访问量已超过63953次。

课程网站设立了BBS讨论区,学生课堂讨论、教师辅导答疑和师生学术探讨等均可依托网站开展。马列部的《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图文并茂,内容生动,大量的图片资源成为网站一大特色,目前总访问量已超过61021次。

2016年,学校购置了“超星泛雅”平台,取代原天空教室,成为新的数字化教学中心。在“泛雅”模式下,大学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能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学校组织各级精品课程的骨干教师进行“泛雅平台及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系列培训,并于2017年4月完成课程资源搬迁工作。

3.3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根据办学定位,发展优势专业、提升传统专业、扶植新建专业、打造特色专业,构建具有优势、体现特色的学科专业群。

3.3.1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1)“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学校定期编制专业建设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南华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专业建设提出了目标任务,即:以专业规范为指导,明确专业定位,加强专业规范化建设,积极参与工程、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认证。按照“社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的原则,强化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构。以特色优势专业为重点,建设20个省部级重点专业和10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展10个节能环保、新能源、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对接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科专业达到65个。

(2)“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十二五”以来,学校新增专业17个,专业总数达到77个,覆盖8大学科门类(表3-3)。

3-3 专业学科门类统计表

专业门类

工学

医学

理学

管理学

文学

法学

经济学

艺术学

合计

专业个数

42

12

4

7

4

1

2

5

77

专业比例(%)

54.54

15.58

5.19

9.09

5.19

1.29

2.59

6.49

100

建设了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国防重点专业2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湖南省特色专业17个,湖南省重点专业10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8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3个。

目前,在77个本科专业中,核类专业10个,覆盖了教育部2012年版专业目录中的全部核类专业和核燃料循环产业链;医学类专业12个,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为龙头较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以辐射防护为特色,工、医、管理等学科交叉,形成了由11个相关专业组成的环境保护专业群;经过调整、改造和充实,形成了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机械电气、土木建筑、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经济管理等骨干专业群。

(3)“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十三五”专业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按照“控制数量、优化结构、凝炼特色、打造品牌”的思路,以扎实推进湖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本科专业调整到70个以内。

3.3.2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情况。“十二五”以来,学校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增设了物联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环保设备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6个专业;根据社会和行业急需的专门人才需求,增设了翻译、日语、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媒体艺术、车辆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儿科学8个专业;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基础和发展需要,增设了药物制剂、经济学、风景园林3个专业,共计新设专业17个。本科专业数达到77个,其中5个专业暂未招生。通过新增和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发展的本科专业布局。

(2)优势专业建设成效。近年来,核工程与核技术、矿物资源工程、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工商管理等优势专业,得到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等项目的支持,水平进一步提升;11个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矿物资源工程、安全工程、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5+3”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和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临床医学、矿物资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核工程与核技术、安全工程)的内涵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临床医学、安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通过专业认证。

(3)新专业建设成效。新设本科专业由学校进行指导、规划和统筹,以学院建设为主。学校贯彻落实湖南省新设专业办学水平和新增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指标体系,每年组织专家对新设专业进行2-3轮办学水平评估,指导新设专业进行建设与整改。2014年以来,14个新设专业全部一次性通过湖南省办学水平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

3.3.3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

(1)培养方案的修订。学校制定了《南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4-5年修订一次。在每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出台指导性意见,2009、2013、2017年均印发了《南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在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等基本要求。如制定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了6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以相关标准与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要求为基准,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融合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各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参照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省、行业部门 (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将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开设好专业导论课、专业研讨课。

优化课程知识结构,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及考核模式。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精选更新、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同城高校学分互认机制,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探索多样化、科学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方式,要求各专业非标准答案考试不少于5门,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思想政治课考试改革。

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专业教育过程中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医院的合作,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教育培养计划”。统筹规划各实践环节,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扩大开设辅修和双学位的规模,拓宽个性化培养途径。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跨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学习辅修课程或双学位专业课程。目前有65个专业实施辅修与双学位,学生主要集中在会计、法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工商管理等专业。

各学院根据学校制定的指导性意见要求,组织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校内外专家、企业人士、学生等相关人员,对本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审定后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审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根据专家审议意见修改定稿后报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报主管校长审阅后提交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通过、定稿。

(2)培养方案的执行。各学院必须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不得随意更改,学院、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不得拒绝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任务,也不得截留不属于自己的教学任务。对违反学校规定,随意更改培养方案的单位和个人,按教学事故处理。教务处负责协调、监督各院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

(3)培养方案的调整。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应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的基本框架范围内进行的局部修正,不涉及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思想、基本架构、主要指标等方面的调整。各专业培养方案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或修改的,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较大范围调整(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学制的调整;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课程顺序的较大调整等),必须于前一学年第一学期由学院提出申请,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执行;局部调整(如个别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学时安排、课程顺序调整等),必须于前一学期第4周前,由学院提出申请,报教务处审批通过后,方可执行。

3.4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学校重点抓好课程建设与改革,丰富课程总量,优化课程结构,扩大优质课程资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3.4.1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1)课程建设规划与目标。学校按照“扩充数量、丰富类型、重在实效、打造精品”的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本、建引结合、动态建设、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到“十三五”末争取实现的课程建设目标:

增加课程开设门数。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开好课、多开课,加强资源共享,使课程开设数量达到3000门以上。

丰富课程类型。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建设50门创新创业课程、20门企业课程,积极引进海外课程,开设200门以上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和学科前沿等课程。大力推进研讨式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PBL、CBL、TBL等教学方法,建成200门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程。加强双语课程建设,建设20门左右高水平校级双语精品课程。

注重课程实效。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教学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通过2-3年的努力,建立覆盖主要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受学生欢迎、让社会满意、让学校放心的课程库;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教学报酬制度,提高课时费标准。

打造精品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精品开放课程,力争立项3-6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成5-8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00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课程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学校制定《南华大学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办法》、《南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将课程分为新开课程(开设不满2届)、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含校级、省级、国家精品课程)进行梯度建设和培育,实行教研室负责新开课程、院系负责合格课程,学校评审优秀课程,建设精品课程的三级管理形式,发挥精品课程的主导作用,全面推动学校的课程建设。

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团对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执行与调整,发挥指导和督促作用。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共课共计205门,双语课程22门,引入网络在线开放课程20门。学校228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均已全部上网,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网络答疑、交流与讨论、作业与考试。所有考试课程正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

2016年,学校开始实施放心课程建设计划,对课程建设效果明显、授课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奖励。评审结果的应用具体到授课教师,放心课程课时酬金按1.5倍系数计算,在职称评审时,纳入教师职称评审体系指标之一。首批立项放心课程教师45人。

3.4.2课程的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学校现开出课程2609门,其中包括9门公共基础课程、50门学科基础课程和236门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为:① 工科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30%,理科类可适当降低;② 经管文法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25%;③医学类:实践教学学分数占总学分的比例≥45%。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0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均已全部上网。

3.4.3教材建设与选用

学校制定《南华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成立本科教材建设委员会。鼓励教师结合教研教改,提炼教学经验,编写有针对性的特色教材;把教材编写作为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加强与企业尤其是核工业的联系,推进校企联合教材建设;各个专业尤其是核、医、环保等专业加强与教学指导委员会联系,争取主编或参编高水平教材。

学校制定《南华大学教材选用征订管理办法》,明确了适用、选优、更新、统一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并对教材选用、教材预定、教材供应等实行规范化管理。把教材质量列为期中教学检查内容;成立教材采购供应招标委员会,在降低教材供应价格的基础上,确保正版教材进课堂。

“十二五”以来,学校主编/参编教材176部,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77部;列入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湖南省优秀教材4本。开发了6门核类相关课程教材,完成了视频录制以及网络资源建设。

3.5社会资源

以办学优势为依托,以省部共建为平台,积极拓展办学渠道,探索合作育人机制,提高办学整体水平和效益。

3.5.1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1)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办学。学校先后与国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项目有:与美国蒙哥马利奥本大学护理学“3+1本科联合培养教育项目”;与美国哈町大学“3+1本科联合培养教育项目”,“3+3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教育项目”;与美国休斯顿维多利亚分校“联合培养硕士教育项目”;与英国格拉摩根大学“3+1本科联合培养教育项目”,“3+2本硕连读联合培养教育项目”。近年来学校积极申报和开展的引智工程项目立项类别有: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科教文卫重点引智项目”、省外专局“引智工程项目”;“海外名师大讲堂项目”,“一带一路”外国专家项目、省教育厅“海外名师”项目”校级“海外名师”项目。同时,学校还通过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工信部省创新人才国际培养合作项目、教育厅骨干教师海外培训项目、省卫计委“医疗人员海外培训计划”、国际原子能机构全额资助培训项目;省科技厅“科技人员海外培训”项目以及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师海外培训项目大力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的国际化水平。

(2)与行业和地方合作办学。2002年,国防科工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南华大学协议,2016年,南华大学继续被列入“十三五”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湖南省共建高校。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南华大学签署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2005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南华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201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签署共建南华大学协议。2012年,成立校董事会,第一届董事会共有董事单位95家。

2017年9月,中国同辐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华大学签署《“核技术应用领域”战略合作协议》,中核宝原资产控股有限公司与南华大学签署《核工业-南华大学健康发展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衡阳市人民政府、北京天星资本股份有限公司与南华大学签署《关于合作共建“南华大学创新研究院”的框架协议》。

学校开展核类专业单独招生、贫困地区计划、地方农村专项计划、中西部地方协作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新疆吐鲁番对口援疆扶贫计划、南疆单列计划和新疆内地班等招生类别,与核工业、湖南省医疗卫生行业、中西部地区农村等签订了合作培养紧缺的、急需的本科人才和研究生培养协议,每年招生培养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2008年,南华大学与衡阳市人民政府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2016年12月,与东莞市桥头镇签订了南华大学“镇校”合作协议。2017年4月,与浙江省诸暨市政府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建设南华大学诸暨校区。

(3)与相关企业单位合作办学。学校部分专业与相关企业单位开展了合作办学,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计划、联合控制人才培养质量。如:

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等卓越计划专业,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长沙威胜集团有限公司、中核建设集团工业工程研究公司等10余家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卓越计划专业共有700多名学生参加校企合作“3+1”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5-7门课程教学,由企业老师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物流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与湖南省衡缘物流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每年有学生在企业的不同岗位实习,每年校企联合举办物流技能大赛和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大赛。

设计与艺术学院与湖南雁能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在2009年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协议的基础上,于2013年进一步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并于2015年11月合作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法学专业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司法局、公安机关、政府法制办等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建设协议”,由法学专业教师与聘请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共同承担《刑法案例研讨课》、《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1》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3.5.2共建教学资源

(1)统筹建设与应用的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教学资源。建设的14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和遴选的2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时承担了本科生实践教学任务。

(2)校企合作建设与应用的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校企共建校级实践教育基地298个。

(3)支撑本科生培养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1年,学校获批“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培育、2016年获批“分子靶标新药研究”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这两个中心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团队和平台支撑。

(4)校企共建共管的专业与课程。目前,共有校企共建共管的专业7个,对接产业链调整设置的专业6个;校企合作开发的专业课程310门,引进或合作编写的教材 220本。

3.5.3社会捐赠情况

学校以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为重点,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增强办学活力。2011年,经湖南省民政厅批准,南华大学校友会成立。学校设立校友联络工作办公室,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校友就业密集区成立24个校友分会,覆盖近10万名历届校友。

目前,设立的奖学助学金项目有:汉炎奖学金、松霖奖学金、星灿医疗励志奖学金、中国核动力奖助学金、特尔斐弘远科教奖助金等。每年根据奖学助学金管理办法评选发放奖助学金。

2008年4月,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向学校捐赠“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和主设备模型”。

2014年7月,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向学校捐赠现值近800万元的环境风洞试验设备,用于支持实验教学。

2017年1月,南华大学与厦门松霖集团董事长周华松签订协议,由周华松向南华大学捐赠1000万元,双方共建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学生活动中心“松霖楼”,用于创新创业等活动。

2017年4月,南华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签署谅解备忘录,就核聚变能源技术展开合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将等离子仿星器赠送给南华大学,拟于今年底从堪培拉运抵南华大学。

3.6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6.1教学设施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台套数尚不能充分满足高水平实验教学需要,近年来,虽然学校加大投入,实验室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仍然无法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

主要原因

(1)新校区建设只完成了一期建设任务,尚未完成全部规划建设任务。虽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需求,但距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求还有较大缺口。

(2)经费及资源获取渠道单一。财政拨款仍是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学校地处衡阳,属于长株潭经济圈以外的地方性区域,目前,学校建设主要靠湖南省财政拨款,受地域条件的限制,经费筹集和自我积累的能力不强,校友等社会资源资助学校办学经费筹措能力有限。实验室建设费用主要来自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和国家财政专项,投入结构较为单一。开放办学和协同育人效力不高,不利于高水平教育的开展和校内实验条件的改善。

(3)人均培养成本的提高要求有更多的经费投入。社会发展趋势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相比,学校实验室教学条件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加剧了学校教学、实验用地紧张,虽然学校因地施策,采取了纵向空间发展的策略,近几年也在大力建设新校区,部分缓解了办学条件极为紧张的局面。

改进措施:一方面积极加快建设步伐,尽快突破量的刚性限制;另一方面创新资源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3.6.2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业务系统之间数据共享不足,存在烟囱式建设现象,各部门在进行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时均是立足于解决本部门工作的需要,各个系统采取不同的标准和数据库,系统间彼此独立,资源难以实现高效共享。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相对滞后。

主要原因:前期的信息化建设多以各部门自身需要出发,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化制度不够健全,数据标准不够规范。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技术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权责不够明晰。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大,互联网与教育网出口带宽不能适应。网络信息中心人员任务重、追赶新技术发展压力大。

改进措施: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强信息共享。提质改造升级网络与服务器,尤其是骨干链路、楼宇汇聚交换机、数据中心服务器、机房供电与空调、消防设备,建设校园无线网,实现网络进多媒体教室。构建结构化数据中心和非结构化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实现移动信息化,建设校园大数据分析平台。加强网络安全设备建设,增强运行维护手段和能力,夯实信息化队伍。

3.6.3学校在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方面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专业设置的问题表现:新设专业扩展太快,教学资源与教学投入跟不上专业扩张的速度。

主要原因:出于效益的考虑,学校增设了部分成本投入低、操作便捷的专业,另外在建设“综合”型大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大专业设置规模。

改进措施

(1)积极探索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合理规划各专业招生规模,对水平不高、社会需求前景不好、对学校主体专业学科支撑不明显的专业进行调整改造或停招。

(2)依托学校特色品牌优势学科,以优化专业群结构为重点,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

(3)切实加强和改造传统专业,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培养高质量人才。专业内涵建设涉及面很广,包括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图书信息资源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质量提升等。

(4)强化专业设置预测。

培养方案的问题表现:课程整合力度不够;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偏少,限选课多,任选课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的空间不大。

主要原因: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有序性、重点难点及教学方式已经形成固定模式,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各学科的教学前后也有必要的过渡和铺垫,因此教师教学时驾轻就熟,不愿意或是没有过多时间精力去尝试整合。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尤其是工科教师,往往以为教师要教授多门专业课程,缺乏交流学习,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薄弱。

学校师资分配相对不均匀,部分学科师资偏少,教师忙于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以及繁重的科研任务、学科各种申报任务等,难以分出多余的时间精力来开设选修课程。

改进措施

(1)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传统人才培养目标下设置的课程体系,结合办学特色,适当取舍,并根据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模块。

(2)围绕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组织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3.6.4学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课程总量偏少;高水平的课程数量偏少;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双语课程偏少。

主要原因:相对于77个专业规模,38000多学生,学校师资相对匮乏。尤其是工科教师一人要开设多门专业课程,难以再开设新的课程。

改进措施

(1)学校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课程建设思路,在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同时,还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并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在线开放课程。2016年,学校组织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评选工作,择优立项了34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作为力争2-3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的基础,同时还计划“十三五”期间引进5门左右海外专业课程。2017年引进20门网络通识课。

(2)进一步加强双语课程的建设力度。学校鼓励每个专业开展双语课程建设,每个专业须安排1-2门的双语课程,其中计算机和软件类专业、生物和化学类专业、经济和管理类专业、法学类专业、国家重点学科类专业必须建设2门或2门以上的双语课程,外语强化专业的双语课程要达到3-5门。同时,鼓励院系进行专业系列双语课程建设。同时,学校将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激励,增加双语课程教学酬金。

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鼓励聘请海外归国教师担任双语课程负责人,组建双语教学团队,保证双语教学质量。扩大国际交流,努力创造条件直接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培训方式,提高本校教师的双语授课能力。开展双语主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将加强双语授课教师的校内培训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双语课程主讲教师队伍中教学质量好的优秀教师参加进修、学习。

3.6.5学校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校企合作育人的基础和深度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合作育人的基础欠稳固,制定的管理制度难以执行,师生融入企业还不够深入。

主要原因:由于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同时还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校企合作不能均等地带给校企双方利益,因此难以实现“双赢”,导致校企合作呈现“一头热”,甚至只是形式上的联合,部分企业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呈推托态度。另外,校外基地建设与运行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在没有相应回报的情况下,企业提供的岗位比较单一,经常缩减学生实习岗位数量和实习时间,开出的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习实训不多,企业人员的实习指导也欠缺,师生无法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生产中去。

改进措施:

(1)提出多元化合作育人的创新思路。校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在课程实习实训、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比赛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并以学校为主体;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融合,以企业为主体;学校、企业、政府、相关行业四方联动,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一主多元”合作育人模式。

(2)创新“捆绑式”合作思路,助推“双赢”合作。开展与政府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与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捆绑式”合作模式,以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创新能力,推动与政府、企业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同时还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由学校选聘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工程师作为指导学生实践学习的副导师,协助学校选任的主导师更好地完成实践教学培养任务,既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又稳固了合作基础,从而带动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4.培养过程

4.1教学改革

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围绕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改革思路,加强保障措施,各项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4.1.1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及措施政策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精神,紧密适应教育综合改革新部署、创新创业教育新要求、专业认证新形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根本要求,针对本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机制与体制;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创业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国际交流能力,全面提高本科教学工作水平。

教学改革的措施政策主要有

制度引导激励。把承担、参加教学改革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基本条件,体现在人事管理制度、岗位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将教学改革的项目、论文、成果与科技项目、论文、成果同等级同效力。要求和支持教师吸收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

经费支持保障。在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中安排专项经费,配套支持教师争取和完成省级和国家级的教学团队、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大学生创新型实验、创新创业等项目,同时,立项开展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近5年,学校用于教学改革的经费达到345万元。

推动实践探索。学校对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课题组及其所在学院给予政策支持,先后行文支持开设教改班、协同创新班、卓越班共计45班次,涉及学生1415人。对于各类教学改革班与研讨类课程,学校给予1.5倍的课时酬金。对积极尝试开展PBL\CBL\TBL、形成性评价、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师提供政策鼓励。

4.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

(1)培养模式培养机制改革。以专业认证为契机,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依托学校董事会和省部共建平台,构建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本科生辅修课程、辅修专业,部分专业开设辅修专业试点班,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别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依托湖南省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开设了药学协同创新班与核燃料循环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班。实施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本科层次共有9个试点专业。在部分卓越班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班,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推进以过程和能力为导向的考试考核改革,探索实施形成性评价。

(2)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推进以公共基础课为重点的课程改革。高度重视一年级教学,注重解决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对接问题。控制教学班规模,专业课实行了小班教学。在各专业开设专业导论课与研讨课,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在条件允许的课程中推荐BPL、CBL等教学形式。推进并完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课程分级分层教学模式;大学体育实行“俱乐部式”教学,实施运动项目化教学,探索推进特色体育活动,普及和推广太极拳;推进美育教学工作,开齐开足课程,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爱好。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计划,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面参与、指导大学生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积极引领校园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省级重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

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实行教考分离;实行校内考试与社会考试相结合;实行以竞赛成果替代毕业设计。依托学校2个国家级、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引入优质VR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考核。

(3)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等机构,统筹创新创业工作资源,明确责任主体,形成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出台并落实《南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工作的意见》。学校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意作品集展等专业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开展“创业工场”、“创业之旅”、“创业青年面对面”等实践活动。2015年学校获批“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获批“湖南省创新孵化基地”;2016年获批“创业带就业示范高校”、“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高校”,获批湖南省机电类创新训练中心。

4.1.3教学及管理信息化

教务管理系统由学校自行研发,是主要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包涵教学基础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教学任务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材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功能。能满足日常教学管理需要,适应学校目前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涵盖学校多校区管理、三学期制教学管理,支持独立学院(船山学院)管理。

近期计划外购一套新的教务管理系统,加强教务管理的信息资讯服务、优化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增加手机微信APP等移动客户端应用。

4.2课堂教学

各开课单位依据培养方案制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体现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方法要求。

4.2.1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执行

明确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要求。学校印发2009版、2013版、2017版《关于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通知》,提供各类大纲模板,提出大纲编写原则与规范,明确归口管理要求。强调课程教学大纲应依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进行编写。

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相同步,2009年、2013年、2017年分别完成了2009版、2013版、2017版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修订与印制工作。

制定了《南华大学课程教学事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课计划的编制依据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任课教师在每学期上课前,须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填写《课程教学日历》或《课程教学进度表》。

制定了《南华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定》,对课前准备、授课、作业、辅导答疑、课程考核等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学校通过开学、期中教学检查、督导听课、评教评学等环节和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课程教学大纲总体上执行良好。

4.2.2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科研转化教学

学校从两个层面调整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一是合理设置教学课程,通过增加开设、停止开设、整合开设一些课程,更好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如新开专业导论课、专业研讨课、创新指导课,一些专业停开过多的拓展性课程,一些专业整合实验性课程等,出台了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专业导论课与企业课程管理办法;二是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培养规格),明晰课程定位,依据课程定位精选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宽泛,提高支撑基本要求的针对性。《南华大学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规定: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科发展成果和趋势,适当吸收主讲教师的科研成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实践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教师积极将科研场所、文献资料向本科生科研兴趣小组开放,将科研经费资助本科生完成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科研基地接收本科生见习、实习,将研究成果及学科前沿编进教材、讲义,编进实验项目,编进毕业设计(论文),编进讲稿(PPT),促进了科研方法教育、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如: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将学科的优势研究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编入多种《病理生理学》教材等。

4.2.3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

(1)改进用好讲授式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在理论课程中多使用讲授式教学,一直重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保证学生准确、系统、连贯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方法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教学技术手段和技巧;积极吸收其它教学方法的优点,弥补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运用问题导入、病例引导、兴趣启发、讨论互动等方式,将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加强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技能的综合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坚持集体备课、试讲、预讲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组织开展教学基本功培训和教学能手、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比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应担当起课堂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学科发展思路、临床经验和医德风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发挥传帮带作用,传承严谨治学、规范执教、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学生勤奋刻苦、发愤图强,扎实学习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学习并尝试PBL等新的教学方法。PBL、CBL、TBL等教学方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校采取派出教师外出学习、邀请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公开示范课、录像观摩、教学督导与评价引导等措施,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模式,积极学习和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PBL的培训和实践。选派教师参加校外PBL教学培训班,赴校外进行PBL教学专题学习,观摩PBL教学实践,同时邀请知名教授来校开展PBL教学讲座与指导。在部分课程尝试PBL等讨论式教学方法,编写了学习参考资料和“讲稿”资料。

学校要求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至少有三分之一课程实行研讨性教学,其他专业研讨课学时不少于120学时。

(3)积极改进实践环节的教学方法。改变重复、被动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室管理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鼓励开放实验教学,在保证教学要求的前提下, 给予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和进行实验时间的灵活性。

改革“纸上谈兵”式的课程设计为“实做”型综合训练,将课程设计与实训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限制多人一题、题目虚拟的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一人一题、三年内题目不重复、正高职称指导教师最多不超过10名学生,选题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走马观花”式的校外实习,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将产学研有机结合,互利共赢,有效提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医学生实习和见习的效果。

在临床教学中采取“床边式”教学,基于病房开展教学示范,观摩病例讨论、技能操作和临床沟通,床旁见习每个小组由8-10名学生组成,由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临床教师带教,患者、医学生和教师紧密配合,调动积极性,增强生动性,使学生们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4)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学校采取编写自主学习指南、设立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成立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室、建设课程平台、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和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等多种形式,支持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建有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网,以精品课程为主的专业主干课程全部上网。网络课程设有教学大纲、教案、讲稿、授课录像、PPT课件、实习指导、教学资源、网上答疑等栏目,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提供平台。医学实习学生通过信息系统可以网络查阅CT、X线、MRI、超声等检查结果及报告单。

4.2.4考试考核的方式方法及管理

突出多样性和针对性,探索改进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评分制度。采用笔试、口试、实验操作、床旁操作、作品制作、调研报告等形式,提倡命题与非命题、闭卷与开卷、论文撰写、口头答辩、出科考试等多种方式。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考核、期中考核、实验实习单个项目考核、期末集中考核。课程成绩评定注重过程考核,将课堂评价、课外活动等学习过程纳入总体评价成绩,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平时成绩不得低于总成绩的30%。要求平时成绩的计入必须有明确依据和详细方案。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进行期中考核;《物理实验》等课程实行分实验项目考核。允许学生的CET考试成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替代《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课程成绩;允许学生获得的专业证书替代相关专业课程成绩。支持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实行考教分离。

学校制订了课程考试相关文件,完善了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试题(卷)库建设、考试命题、评卷、存档、考试纪律等。课程考核由教务处统筹,开课学院承担课程考试任务。考查课程考核由开课学院组织;提前结课考试课程由开课学院安排;期末集中课程考试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并提前2个月发布课程考核时间,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重视考试环境建设,严肃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学校成立考风考纪联合办公室,对考试违纪作弊学生一经发现,及时在校园网、教学楼公布,并按《南华大学本科学生考核违规处理办法》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对在考试过程中失职人员按《教学与教学管理差错和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4.3实践教学

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实习大纲,实习和实训做到了指导教师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和经费落实,强化实习过程管理,确保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4.3.1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并实施了课内实验为基础、基地实践为主体、创新实验为特色、社会实践为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推行中,注重各阶段教学目的的递进性,从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到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逐步提升和拓展;注重平台建设、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队伍建设,为实践教学项目的开展提供资源保障;注重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与岗位能力培训相结合、以产学研合作促进实践教学发展。

各专业结合实际积极构建体现专业特点、富有明显成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第一阶段(第1、2、3学期)进行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初级计算思维能力。传授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Java语言与网络编程等基础知识,并在第二学期结束的暑假中进行校内综合实训。

第二阶段(第4、5、6学期)进行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创新实验课程(三轮实践微循环)和特色选修课程。按照不同职业团队方向,培养学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实践能力、大型软件测试能力、应用软件开发能力、软件项目管理能力,在第四学期结束的暑假进行为期4周的企业实训。

第三阶段(第7、8学期)通过公司实习强化专业技能实训,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生存基本能力,同时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培训等,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注重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视第二课堂,通过各种设计竞赛、名师讲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就业创业培训等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3.2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开放情况

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促进实验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整合优化实验教学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全校开设有实验学时的课程1719门,其中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109门,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课程1375门,开出实验教学项目8595个,实验开出率100%。全年校内实践教学开课学时数53339学时,人时数为8485708人时。教师近年共编写出版实验教材49部。

各类实验室在保证正常实验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为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自主科研、素质拓展和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训练等活动提供场地和人员保证。学校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均向本科生开放。2014年以来,学生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项目国家级65项、省级148项、校级584项,教学和科研实验室面向大学生创新性项目开放的人时数达750300人时。

4.3.3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落实及效果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校企共建、确保质量”的思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统筹规划与建设。在已有一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校地合作基地3个、校级立项建设实习教学基地298个。学校与基地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共同制定建设规划,保持良好沟通,全面发挥基地作用。

完善实习实践规章制度。学校针对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工作,制订了系列的规章制度,发挥了规范、引导和保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本科学生实习经费标准,医科专业实习经费提高到1200 元/人,非医科专业的实习经费提高到 1000 元/人,对实习经费的预算、使用和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

实行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分工合作、良性互动的实习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建立了学校和企业分工负责、较好满足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需要的政策、经费、人员等保障机制。注重网络平台等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到位,安全制度健全、规范,执行严格;安全设施完好、齐全;无安全事故。形成了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企业实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及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与机制,学生受益面广,其建设与改革经验在学校其他专业或全省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借鉴与示范作用。制定执行《南华大学实习检查与测评实施办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大力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得到锻炼。通过完善志愿者注册制度,实现了志愿者全员注册,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监护队长期坚持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服务活动,荣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 湖南省大学生“优秀社团”等称号,《传承生态文明理念,架设生态建设桥梁--连续16年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活动》2016年获湖南省校园文化成果奖一等奖。大学生“同伴教育”阳光站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WHO项目专员的肯定。弘诚青年志愿者服务分队将“义卖报纸”活动和“诚信伞”活动相结合,3年间增加500余把诚信伞,在雨天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晨光爱心志愿者分队在二塘小学捐赠446本图书,成立了第二个爱心图书室。先锋工程服务站在星火小学、松山小学以及农科所小学举办“关爱先锋之支教”活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修补图书累计3000余册,完成失物招领300余件。二是扎实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校、院组队为主,组建本科生服务团及博士研究生服务团,分别赴衡阳、娄底等地农村和大湘西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2016年,围绕“青春建功‘十三五’,携手共建新农村”的主题,组织开展了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服务总团下设理论普及宣讲团、国情社情观察团、科技支农帮扶团、文化艺术服务团、爱心医疗服务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团、美丽中国实践团、留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团8个志愿服务团,一行共77人,先后赴娄底涟源市古塘乡群山村和衡阳常宁塔山瑶族乡,开展政策宣讲、医疗服务、科技帮扶、社会调查、文艺表演等服务活动。博士团单独成队,在2015年的基础上组织赴湘西古丈县进行接力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组建6支由学院组织的校级重点团队,共800余人,于2016年7月12日至9月1日期间,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三年来,医疗服务队服务群众累计近3000余人次,发放药品价值数近万元;志愿者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00余名;科技队共维修电器500余台,宣传普及电气使用安全知识1000余人。学校获得“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湖南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严格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管理、选题与开题、指导与监控、撰写、答辩、成绩评定、归档与总结进行全过程严格管理。加强分类指导,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分为工程设计类、学术论文类、软件工程类,并分别提出不同要求,鼓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制定院级毕业论文管理办法或要求。出台《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测及处理办法》,引入知网论文重复率检测系统,实施本科毕业论文查重工作,检测率100%。对检测不合格(重复率超过30%)的论文必须修改后申请第二次检测,终检不合格的论文不能进入答辩与成绩评定程序。每年按照答辩毕业生总数的10-15%比例,评选一批观点新颖、论证充分、学术及写作水平较高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予以表彰。

4.4第二课堂

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核心,建立和完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的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学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投身实践。

4.4.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与保障措施

(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第二课堂内容体系包括5大方面:

思想育人--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内容项目主要有受到团、学表彰,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党校、团校培训,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教育活动,所在班集体获得评先评优。

科技育人--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内容项目主要有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发表论文与获批专利,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会,主持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

实践育人--社会实践与社会工作:内容项目主要有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学院开展的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参与的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在校外兼任社会工作。

文化育人--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内容项目主要有参加各级文体艺术活动;参加学校举办的文化、艺术、体育类学生协会活动。

发展育人--拓展培训与其他:内容项目主要有雅思、GRE、托福、全国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等考试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上线,获得职业技能考核与执业资格考试证书,完成辅修课程、双学位课程,完成大学英语综合、大学数学综合、思想政治理论焦点解读规定学时学习,参加英语AA班合格,完成大学生安全教育选修,参加其他专业技能培训,完成自学课程或网络课程。

(2)第二课堂保障措施。通过明确职责、明确规定、制度引导、提供支持,合力保障第二课堂顺利进行。

一是构建第二课堂“6+3”运行体系,即6个职能部门: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国际交流合作处、保卫处、后勤处;3个团学组织:校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明确各自的职责,统筹协调管理第二课堂活动。

二是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意见》中明确规定:毕业总学分包括学业学分和第二课堂学分两部分,其中第二课堂学分要求修满10学分,并要求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创新创业类的实践不少于2学分。

三是修订《南华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第二课堂活动范围与学分折算、学分申报与记载、学分监督与检查等细则,发挥引导和规范作用。

四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平台体系和内容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重要性,并从弹性学籍管理、弹性三学期制等方面提供支持。

由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生创业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委员会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由学院专业创新实验室、学校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学校创业园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组成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由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组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从2014年夏季开始实施三学期制,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开放性课程、企业专家课程、网络课程学习;部分研究型/开放型/综合型实验、部分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科研训练;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举办各类专业证书培训;开展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集中培训;举办研究生科研训练课程和研究生学术论坛。

4.4.2社团建设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及育人效果

社团建设有声有色。出台《南华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加强学生社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团导师制、重点活动立项制、年度考核注册等制度,加强社团丰富性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创建各类社团。现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个。“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同伴教育”阳光站、KAB创业俱乐部、环保低碳协会、控烟协会、动漫协会、武术协会龙狮队、书画协会等一批社团,活动有声有色,影响日益提升。

南华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第一家由大学生创办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并成为北京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的会员单位,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南华大学专业委员会。深入研究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们所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爱国精神,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扬、实践这种精神,提高思想境界和爱国情操。

南华大学同伴教育阳光站成立于2007年。主要任务是:以同伴教育为中心,以防艾、禁毒、性健康、心理健康等知识的宣传普及为内容,提高大学生预防艾滋病、抵制毒品、倡导性健康等意识,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受到WHO项目专员和瑞典公共卫生研究院专家的关注和推介。

南华大学武协龙狮队由武协龙队与武协狮队组建而成,是南华大学现代武术搏击协会特色鲜明最具实力的一支队伍。 武协狮队于2005年成立,武协龙队于2008年建队。龙狮队弘扬传统文化,发扬龙狮精神,多次参加表演和竞赛,成为南华校内外一道靓丽风景。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一是打造学生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持续多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军工文化月、法文化月、楚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层次高、立意新,受益面广,影响力大。

二是开展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国学盛典、国学系列讲堂、“家规师训”诵读比赛;开展廉政文化教育、考试诚信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报告会;承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年度毕业生文艺晚会、歌手大赛、新生才艺风采大赛、健康讲座、魅力之星评选、雨母校区“周末文化广场”等主题活动。

三是组织学生文艺节目参与各种竞赛。曲艺节目“为美丽干杯”在湖南省首届青年艺术节上获小品相声组总决赛一等奖,大合唱《河》、《剪羊毛》,舞蹈《杏坛上的油桐花》在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舞蹈《我等你》获第二届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获金奖。

学术科技活动取得成效。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设立创业园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成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省级创新训练中心各1个;已孵化创业项目以及入住大学生创业实体80多家,已有20家的项目孵化成功并独立注册。学校2015年获批“湖南省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校”,2016年获批“创业带就业示范高校”;同年获评“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高校”。

近三年,学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49项,获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38项,按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两倍以上的比例设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近三年,大学生获得国家专利17项,发表论文42篇。入选“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大会报告论文1篇,是省属高校仅有的两篇之一。

2013-2016年,组织学生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50项,省级奖励 717项。其中:参加临床技能竞赛,2014年和2016年获全国一等奖、2015年获全国特等奖。参加模拟法庭竞赛,2013年获湖南省冠军。参加电子设计竞赛,2015年获国家级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居全省高校第一。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和2016年获一等奖7个、2013-2015年获二等奖15个。参加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列湖南省属高校第一。

4.4.3学生国内外交流学习情况

学校鼓励学生到境外高校进行交流。近几年,100多名学生在美国耶鲁大学、CASE大学、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和日本神户大学交流学习;先后与英国、德国等多所大学等开展了10余个合作项目。每年都有几十名学生参加境外游学项目。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研究生项目和学校推荐,上百名学生赴境外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先后资助派出了30多位研究生到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邀请境外专家来校交流。2016-2017年度,学校邀请了德国开姆尼茨工业大学Mueller教授和于利希气候与能源研究所的Dr.Holger Tietze-Jaensch教授、波兰的Stanislaw Migorski教授、日本的Shinji Tokonami研究生员、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卢学文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Sobleman教授、 哈町大学Steven教授、莱特州立大学陈颜芳教授和孙立春教授等14位外国专家开展了17场学术报告会,本科生和研究生踊跃聆听报告,积极讨论交流。

4.5培养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5.1教学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及成效与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部分老师仍存在着教与学对立这一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师职业意识和责任感欠缺;教学研究不够系统化。

主要原因:

(1)在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多方面,仍存在岗位职责不明确,具体细节难以落实到实地,导致教学计划不够严谨、规范,课程建设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等。

(2)在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上,有些教师缺少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认知,导致其对学生关心不够,与学生缺少交流沟通,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课堂纪律缺乏管理;也有些教师备课准备不充分,讲课时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还有些教师缺少主动学习,仍持有旧的教学思想观念,缺乏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教师只注重将教学内容讲授详尽、透彻,而不注重开启学生的自我思维,仍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者,学生缺乏对教师和书本的怀疑与批判态度。

(3)教学研究工作的顶层设计不够,只是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自发地进行了一些零散的教学研究,没有开展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另外教学资源的投入对于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力度不够,难以推广应用,也无法做出相应的研究成果。由于从事专职教学研究的人员严重缺乏,相对科研而言,进行教学研究得到的回报较少。

改进措施:

(1)强化教学管理,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营造学校的执行力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建立高效的监督措施和奖惩制度,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注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加强教学管理干部的职业化培训,让教学管理干部走进课堂常态化,把随堂听课和巡视课堂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促进教师认真备课、深入钻研教学艺术、不断提升业务水平。

(2)采用多方面全方位的监督和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感。一是紧紧围绕以责任感培养为重点,把培养青年教师,优化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培养一批教学能手或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和增强所有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责任感和职业意识;二是在教学常规的落实中培养教师责任感,把教师的教学常规落实,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来贯彻,把培养教师责任感渗透到落实常规的各个方面,从责任感的高度来看待常规的落实,同时辅之于一些切实可行的操作细则,以此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三是采取听课、评课、检查、交流等各种手段、检查、督促教学过程每一环节落实和到位,从而保证了整个过程和每一阶段的工作质量。四是完善长效性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主动学习,参加各类教学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3)做好顶层设计,有针对性的加大教学改革的委托研究;加大教学类评价所占比重。从政策层面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实践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与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改革与工作,既要引导又要服务,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教师要重视新的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探索,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了解学生知识基础,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反思和探究知识,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倡教师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研讨式等方法,创设开放性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协助、鼓励学生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学生通过课堂上师生、同学间的交流、自身的情感体验、主动参与和实践,达到掌握知识、主动发展的目的。

4.5.2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课堂教学效果与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缺少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玩手机、做杂事甚至睡觉,低头族等现象;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老套,学生兴趣缺失。

主要原因:

(1)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制,课堂教学质量打了折扣。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师资队伍建设适应不了学生增长的需求,不得不采用合班授课,而合班授课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完成全面的互动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需求;

(2)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导致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课程的理论体系开展授课,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而教学;再加上教学质量评定体系不够全面,部分教师存在应付式教学态度。

改进措施:

(1)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减少授课班级人数。保持师资队伍规模增长,确保教师聘用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拓宽师资来源,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来源格局。加大教室经费投入和建设力度,限制课程教学授课班级数最多不能超过2个自然班,从而利于授课过程的互动式教学,保证授课质量。

(2)鼓励教师将最新学科前沿知识与科研成果纳入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进行转变,由直接面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向远程间接教授与直接面授相结合转变,由班级教学向团队教学、差异化教学与共性教学相结合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向师生合作教学发展,从教会学生单一的书本知识向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由“重教轻学”转向重“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率,在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上优先推荐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方面的项目。

(3)实行目标管理,把关教师上课质量。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方面,采取目标管理进行教学质量监控。每个学期对任课教师进行多方面综合性教学效果评价,即教学督导评教、同行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评教综合结论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定论鉴定和教师考核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4.5.3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实验教学距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1)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陈旧,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为主,尤其是开放实验教学做得不够,新的实验技术不能及时转化,学生兴趣缺失;实验室有效利用率不高,实验设备落后,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实验耗材的投入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创新实践需求;教师积极性不高,指导不到位。

(2)实习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但与实际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完全满足部分专业现场实习教学需求;企业配合力度不够,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很多施工环节不能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制约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主要原因:

(1)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缺少科学有效的开放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开放实验室管理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偏少,新的实验技术及优质资源的利用不够。

(2)由于部分专业的特殊性,实习现场往往离学校较远,更甚者需要跨省,导致较大部分的实习经费消耗在了路程上,而实际用于现场的经费所占比例较少;一些施工单位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担忧,再加上工期紧张、工作任务量大,因此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者会对学生的活动范围做出一些限制,其配合力度不够。

改进措施:

(1)建立与开放实验教学相适应的层次化、模块化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校、院、实验室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督导机制,及时发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办法,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模块化监控,即对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的三个模块进行监控;为了适应开放实验教学的需要,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逐步形成由教师、学生及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建立合理可行的激励制度。从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人员职责、设施和设备管理、经费拨付及使用、工作量核算、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定、奖惩等方面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的修改补充,形成实验室资源利用充分、合理,教师和技术人员思想重视、行动到位,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

(3)加大实验教学经费投入,大力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增加实验教学经费投入,补充和更换实验教学设备,为实验课的开设提供设备保障;扩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与推进实验室开放相结合;鼓励教师将最新的实验技术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鼓励科研平台优质实验资源对本科生开放,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4)学校继续增加实习经费的投入。学校加大了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一是直接增加实习费用:2014年以前,学校由原来生均实习费560元/生,2015年增加30%,即生均实习费728元/生,2016年又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0%,即生均实习费873元/生,实习经费呈梯度递增趋势。另外,学校已基本完成省内和部分国内相同层次兄弟高校的实习经费投入调研工作,计划继续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以保障实践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二是加大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或专家给实习学生讲课、带实习或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课时费发放标准,达校内教师的三倍之多;三是加强长沙高新开发区的自建校外综合实习基地建设,为在长株潭区域实习的学生,提供住宿和学习便利;四是把本科生实习和研究生培养以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捆绑在一起。考虑到企业单位对于接受本科生实习存有的诸多顾虑,学校改变思路,创新合作模式,通过校企、校地实质性合作,将开展科技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研究生培养、校地人才培训等合作与本科生实践教学任务捆绑在一起,建设集科研、生产、实习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如:学校已共建东莞桥头镇的“校镇”基地、浙江省诸暨市的“校地”基地、核工业四O四的“校企”基地等综合性大型实践基地。

4.5.4第二课堂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问题表现:教学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第二课堂师资与教学活动场所、设施相对匮乏。

主要原因:

(1)师资方面,教师本身第一课堂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比较繁重,没有多余时间精力来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同时,第二课堂教学的工作量难以量化,老师难于得到相应的报酬。

(2)学校活动场所与设施主要为第一课堂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场所与设置相对匮乏。

改进措施

(1)不断整合第二课堂的师资力量。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师资力量的整合是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品质的重要一环,为此需要在师资方面加强力量配备,将拥有开阔视野、具备多学科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能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善于将实用性、知识性的育人内容较好传递的教师吸纳到第二课堂的育人岗位上,并在相关的政策激励措施方面加以倾斜,保障其育人积极性。同时更多组织教师参加参观学习进修,建立一支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加强第二课堂的配套支持。学校出台了相关制度,如《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工作的意见》、《南华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正式承认教师的工作量。学校各部门包括党委、学工、团委、创新创业学院、教务、研究生等部门与科研部门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加强第二课堂校外教育基地与平台的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场地与机会。

5.学生发展

5.1招生及生源情况

学校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学校,有普通类、艺术类、港澳台招生、核类专业单独招生、高水平运动队、贫困地区计划、地方农村专项计划、中西部地方协作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新疆吐鲁番对口援疆扶贫计划、南疆单列计划和新疆内地班等12个招生类别。

5.1.1 总体生源状况

学校多措并举争取优质生源。制定南华大学招生录取优惠政策,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学校。开展灵活多样的招生宣传,包括:指导各学院开展针对性的专业宣传;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通过中国教育在线、湖南教育网、湖南教育电视台等媒介进行宣传;开通招生咨询热线、招生网络和参加招生现场咨询会等形式接受考生及家长咨询;制作招生网APP,发布学校招生政策信息,介绍学校风采。

近年来,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每年招生投放计划6600人以上。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数量呈稳步增长态势(表5-1)。2016年,在29个省(市、自治区)部分或全部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其中16个省份全部专业进入本科第一批次录取(表5-2)。学校实际录取最低分均高于省控线,特别是理科均高于省控线13分以上,生源总体质量较好,与学校办学定位相吻合(表5-3)。坚持阳光招生,做到教育公平,在性别、民族、地域、教育背景等方面没有生源歧视,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1.1:1;农村与城市生源比平均为1.5:1;往届生的比例平均占总招生人数的12%左右;少数民族生源平均占总招生人数的10%左右(表5-4)

表5-1 近三年本科招生基本情况统计表

年份

招生计划(人)

省内计划(人)

省外计划(人)

实际录取(人)

2014

6682

3064

3618

6682

2015

6621

3104

3517

6621

2016

6993

3605

3388

6993

表5-2 近三年学校本科第一批次录取人数一览表

年份

省份数(个)

录取数(人)

占当年录取人数的百分比(%)

2014

14

5175

77.44

2015

14

5279

79.73

2016

16

5923

84.70

表5-3 近三年学校湖南省内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情况表

科类

年份

省控线(分)

录取最高分

录取最低分

与省控线

分差

文科

2014

562

589

563

1

2015

535

562

538

3

2016

530

557

531

1

理科

2014

522

604

538

16

2015

526

606

539

13

2016

517

610

531

14

表5-4 近三年生源结构情况表

年份

男/女

城镇/农村

应届/往届生

汉族/少数民族

党团员/群众

2014

3589/3095

2761/3923

5624/1060

6100/584

6468/216

2015

3522/3099

2385/4236

5676/945

5925/696

6392/229

2016

3716/3277

2751/4242

6257/736

6226/767

6758/235

5.1.2 各专业生源数量及特征

2016年学校73个本科招生专业,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据统计,学校核、医类专业在全国报考率较高,核工程与核技术、临床医学、会计学、口腔医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机械设计等专业是报考热门专业。湖南省一志愿报考率较高的有:临床医学(卓越)为1294.0%、会计学为196.9%、口腔医学为192.5%、软件工程(卓越)为176.7%、核工程与核技术(卓越)为166.7%、临床医学(免费订单定向医学生)为150.0%、工商管理为123.6%、临床医学为123.2%、核工程与核技术为118.9%、机械设计(卓越)为113.3%。新生报到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近三年整体报到率均达到98%左右。

5.2学生指导与服务

5.2.1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内容及效果

(1)学生思想引领与指导。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特别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新理念,创建了高校“思政课”开放性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顶层设计、课程协同、多方联动、统分结合”(TCMC)的实践育人新机制。学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成果及经验先后3次在全国马克思主义原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讨会上交流。

积极实施大学生党建工程。建立学校党校和学院分党校,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本科生递交入党申请率为80%,学生党员人数占全校本科生人数的10.5%。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实施大学生党员活动项目化,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率达65%,党员中每年评选“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人数达2100余人。

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经常性的爱国主义、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等各种主题教育活动,近年来积极开展十八大精神宣讲、“我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大型主题活动。

全面实施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近三年来学校共获得省级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项目37项,实施校级项目51项,其中学校“马大姐心灵微时空”获得教育部辅导员精品项目立项。

注重实践育人。通过搭建志愿者服务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平台,打造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品牌志愿服务等项目,助推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全方位的学生思想引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典型。侯建同学勇救落水母子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丁凯同学获“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谢浪同学获“2015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孙甜同学获“2016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5年刘书用秦敬人两位同学在南湖公园见义勇为成功搭救落水儿童。姚俊豪程家宾同学为衡山县开云镇的一名面临生命危机的早产女婴主动献血,使女婴脱离危险。这些学生典型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扬,成为弘扬正能量的标杆和榜样。

(2)学业指导与服务。学校制定学业帮扶和学业预警、转专业、成长辅导等各项制度,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与服务。出台专门文件,强化一年级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服务,抓好入学教育,安排专业教育课,认真组织学习《学生手册》,组织参观实验室,邀请校友和专家开展职业发展讲座。制定转专业实施办法,合理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近三年共有1000余名学生实现转专业。

高度重视学生成长辅导,全面实施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6个学院建成省级特色成长辅导室,11个学院建立校级特色成长辅导室。学校建立成长辅导志愿者库,包括学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退休教师,共计379人。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建设和成长辅导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学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活适应、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班主任(班导师)制度,制定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班主任考核办法,明确班主任对学生学业指导和服务的基本职责要求。部分学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服务更加全面和个性化。学院选拔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干部和党员担任新生班班主任助理。

建立家校互动制度,各学院建立全体学生的家长联系档案,对于学生在学习困难、网络成瘾、学业警告、学习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协商,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学业帮扶。

(3)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学校是湖南省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示范校。2002年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拥有专职人员5人,兼职人员66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2人),均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为必选课,共32课时。学校每年5月举办心理健康文化节,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文化活动;在教学区和宿舍区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24小时开通,每周服务在65小时以上,每年心理咨询逾2000人次。严格按照“五个早”“五个一”原则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五级防护网,实行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周报制度和心理普查排查制度,制定执行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和心理危机干预操作规程。发挥附属医院优势,开展“医校联动”,定期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辅导、讲课、会诊。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朋辈辅导员、心理协会、心理信息员等心理健康服务的学生队伍,人数逾5000人。编制《南华大学心理委员手册》,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与服务工作卓有成效,近两年来学校没有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自杀,确保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学校被评为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4)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学校建立优秀校友企业家、校外企业家和专业教师三支队伍在内的创新创业导师团,开设12门创业类选修课和创新创业大讲堂。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相关制度和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并对创新创业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激发教师指导热情,优化考核机制,对指导教师在教师考评、职称晋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学校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近年来,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45项;获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小小世界、海罗一店、印象南华、垦丁果园等创业团队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在《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教新报》、光明网、红网、湖南教育新闻网上多次报道。

(5)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服务。学校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南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研室/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等4门就业指导课程,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程,将就业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制定毕业生咨询服务制度,设立就业咨询室。有计划选送老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规划师培训。引进北森职业规划测评,将职业测评与心理咨询、职业辅导结合起来,注重针对性,帮助毕业生解决求职择业问题。

制定就业市场开发方案和《南华大学用人单位来校招聘管理办法》,在国防科技、核工业、医疗卫生和环保、安全等行业建立了182个大型就业基地,每年组织召开春、冬季“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学校以嵌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一体化系统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南华大学就业信息网”,目前拥有2356家与学校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数据库,2014年建立实名制就业平台,2016年完成就业云服务平台与就业信息网信息互通。

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纯农户家庭、残疾学生、女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以及离校未就业等群体毕业生就业,推行就业援助。建立特殊群体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台帐,在专场招聘会和走访用人单位时积极推荐特殊群体毕业生。班主任、指导老师、就业专干、学院领导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帮扶,提供就业岗位、设立帮扶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举办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湖南省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和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督查优秀示范校。2014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获评为湖南省就业创业示范校。

(6)生活指导与服务。

一是创新推进资助育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表5-5),并设立核动力奖学金、汉炎奖学金、松霖奖学金、移动奖学金、谢志刚奖学金、星灿励志奖学金、冰泉奖学金、刘习明奖学金。累计开设勤工助学超市、文化用品中心、助管、助教、助研、物业服务等校内勤工助学岗10000余人次,每年开拓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岗位1000余个。2016年学校累计为勤工助学学生发放工资161.4万元。学校实施遭遇突发变故的临时困难学生补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帮扶制度,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资助人数由2006年的7012人增加到2017年的13835人,资助金额由2006年的2318.52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8786.02万元。

建立湖南省首个大学生诚信教研室,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等必选课,开展爱国主义、诚信、感恩、自立自强等系列主题教育。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考研录取率不断提升,获奖人数增加,国家助学贷款还贷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全省前列,并涌现出一批自强不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学生,如获得“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的丁凯,被评为“湖南省创业富民之星”的大学生村官叶为,义务捐献骨髓的施海燕,享有全国大学生无偿“献血第—人”称号的李庆余等。学校曾举办全国高校首届资助育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资助育人工作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连续7次获评湖南省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新华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等主流媒体,对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表5-5 近3年执行国家资助政策情况一览表

年份

助学贷款

国家奖助学金

入伍学费补偿

人数

金额(万元)

人数

金额(万元)

人数

金额(万元)

2014

3663

2282.294

8092

2665.7

18

24.88

2015

4079

2797.275

8080

2659.7

70

108.08

2016

4090

3112.52

8429

2809.8

79

134.92

二是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学校建有明德园、博学园、求是园和致远园四个学生公寓区,学生宿舍共计46栋、7529间。积极探索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提升管理服务水平。①抓实安全,加强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完成学生宿舍门禁系统、监控系统全面安装和智能化电表更换,建设宿舍园区内学生车辆安全存放点。②做好服务,定期进行宿舍维修服务质量与满意度调查,完善宿舍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学生诉求响应度。③改善设施,重新规划红湘校区宿舍功能分区,进行分批分期维修改造,2017年维修雨母校区尚学园1栋和4栋,落实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④强化育人,实行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三同”制度,巩固“共建雅舍、爱我南华”宿舍内务建设达标创建成果,实现了宿舍内务建设90%达标、10%示范,持续推进内务建设创优工程和宿舍文化长廊建设。

5.2.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组织与条件保障

学校重视,机制健全。学校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力构建全员参与、重心下移、部门协同、多措并举、保障有力的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任组长。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生工作部、招生就业处、校团委、教务处、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人,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统筹全校学生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与服务、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服务、文体活动、学生公寓管理与服务,后勤服务等工作(5-1)。各学院成立相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层面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

5-1 南华大学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架构图

组织完善,队伍完备。学生指导与服务队伍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现有3名省级“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配备辅导员121名,其中66人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各学院党委配备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共17人。学校制定《南华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实行辅导员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制定《南华大学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明确班主任职责。修订《南华大学辅导员考核细则》、《南华大学班主任考核细则》,建立辅导员、班主任量化考核机制、工作激励机制,每年开展“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工作。通过挂职锻炼、在岗培训、在职攻读学位、辅导员沙龙、组织和参与湖南省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等方式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进行全方位培训,提高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能力和水平。学校多次被评为湖南省辅导员工作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

增加投入,保障有力。学校加大学生发展教育投入,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16、2017年用于学生发展的服务、管理经费分别为359.3万元、409.3万元,相关活动经费分别为115万元、117万元。校园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的全覆盖。建设就业工作专用场地面积1835平方米,就业中心设施设备齐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3000余平方米。建设社团活动、班级活动、文体训练等活动室、报告厅、大礼堂、南北校学生活动中心、新校区音乐厅、文艺舞台等,总面积10000余平方米。建有三个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以及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形体训练馆等各类体育场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各学院特色成长辅导室、新老校区的危机干预室等。两个校区的心理咨询中心总面积700平方米,软硬件设施齐全,功能齐备,各学院特色成长辅导室总面积500余平米。

5.2.3学生对指导与服务的评价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与支持保障整体评价较高。2016年进行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84%的受访学生认可辅导员工作;97%的学生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94%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表示认可;96%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能够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择业的需求。

近三年调查显示,学生对后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校园治安和秩序状况、校园文化状况、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学生活动场所状况等方面的满意率保持在96%以上。

教风学风方面,近68%的学生认可学校目前在营造良好校风学风方面所做的努力;80%的受访学生对教师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育人意识等方面的评价为“非常好”或“比较好”;84%以上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师与学生课外交流、提供指导的情况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班级里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班级风尚,宿舍内形成了“理性平和”的宿舍文化。受访群体中70%的学生认可班级和寝室氛围。

就业指导方面,学生对母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满意度高,学校提供指导与服务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表5-6)。

表5-6 母校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情况表

满意情况

就业/创业

指导课(%)

职业咨询

/辅导(%)

校园招聘

活动(%)

就业手续

办理(%)

就业困难群体

帮扶(%)

满意

90.83

86.43

86.74

87.48

88.03

比较满意

4.86

8.23

7.89

7.09

6.4

不太满意

1.43

2.11

2.17

1.89

1.86

很不满意

2.89

3.23

3.2

3.54

3.71

5.3学风与学习效果

5.3.1学风建设的措施与效果

学校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意见》,采取了十大举措,学风总体良好。

(1)树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每一个大学生成长和成才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使命和责任,要求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书育人。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担当以身作则和教书育人的职责,实现以教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运行机制;出台了《南华大学教师行为规范》、《南华大学调(停)课管理规定》和《教学与教学管理差错与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以及领导听课的相关制度,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教师的行为提出规范化要求,以良好的师德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

(3)严格学业学籍管理,管理育人。出台了《南华大学全日制本科生管理规定》、《南华大学本科生学业预警、学业帮扶工作实施办法》以及《南华大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对学生的学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达不到要求的,严格进行留级和退学处理,以警示学生努力学习。

(4)分年级侧重进行学风教育。一年级侧重于校规校纪、作风养成、专业导论教育,帮助学生明事理、讲诚信、守责任、勤学习;二年级侧重于成才观教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三年级侧重于强化实践、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了解职业要求,为就业奠定基础;四年级侧重于择业观教育和创业精神培养,对毕业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5)实施学生综合测评。制定《南华大学学生综合测评办法》,综合测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定量测评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记实测评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基本素质、课程学习成绩、综合能力三部分进行综合评价。

(6)实施优秀学生奖学金制度。制定《南华大学学生奖励办法》,每年开展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评比,每学年进行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评比,奖学金比例为20%,每年发放奖学金近400万元。开展学风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单项奖、创新创业奖学金等评比,近三年每年评选校级先进班集体100余个、校级三好学生100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600余名。此外,学校设立了核动力奖学金、松霖奖学金、谢志刚奖学金等10多项社会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

(7)实施学风建设组织奖评比。学生工作部牵头,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协同,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学风建设组织奖评比,每学年评选出6个学院作为学风建设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开展考风考纪建设活动,不定时开展宿舍晚归情况抽查、课堂纪律遵守情况检查,公布检查结果。

(8)发挥知名校友的激励作用,助力学风建设。五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曾益新院士、计亮年院士、陈国强院士、刘祖国教授、冉丕鑫教授、王志红教授、胡震研究员,以及邱醒亚、欧辉生等20余位知名校友回母校给师生作学术报告、创业报告、励志报告。同时聘请校友担任兼职教授和创业导师。

(9)加强诚信教育,促进优良学风形成。严格执行《学生手册》相关规定,坚持将考场守则和对作弊学生的处分意见向全校学生公示,进行宣传教育。出台《南华大学考核违规处理办法》,对学生的学术与学业诚信提出明确要求。坚持考风建设月制度,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组织诚信考试主题班会,学生签写《诚信考试承诺书》,及时处理和教育各类违纪学生,近三年共处理考试违纪、作弊学生152人。

(10)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校学生会制订学风考评、学风检查等整套学风建设制度,建立学风督查常态化机制。各学院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学生团体的作用,以学风建设为中心,大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各学院团学会每年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英语四六级模拟考试,举办考研动员会,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促进学风建设。

5.3.2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表现

学业成绩保持较高水平。近三年,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为:2015年分别为95.2%、94.3%;2016年分别为96.1%、95.7%;2017年分别为93.3%、93.1%。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17%以上。2016年,研究生被“985”学校、中科院等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的比例为46.9%。近三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保持在70%以上,六级通过率保持在25%以上。学生在各类学术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大奖,近年参加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1次特等奖和2次一等奖,参加全国挑战杯等国际级、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性竞赛获奖260项。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设计大赛中,共设金奖9次,我校学生获奖5次,并在2010-2015连续四年蝉联金奖。学生依托各类科研课题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

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向上,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赞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学生对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清醒、立场坚定,据调查,94.0%的受访学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大部分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93.9%的受访学生更是选择“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表达自己用知识回馈社会、用青春奉献祖国的决心和诉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高水平运动员在国际大赛、国内比赛中屡创佳绩。学生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先后高质量完成了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目前我校注册志愿者13784人,上学年累计完成志愿服务63405小时。

5.3.2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

学生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清晰,目标定位侧重于能力拓展和未来规划,85.7%的受访学生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90%以上学生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80%以上的受访学生相信通过努力能够提高自我认知水平;70%以上的学生希望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加深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78.9%的学生迫切渴望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

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调查显示,85.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教学内容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67.0%的受访学生认可自己在“社会责任感”、“语言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核心能力方面取得的进步;70.0%以上的受访学生觉察到自身的“诚信规范意识”、“全球化意识”和“关心政治事件意识”显著增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压力,具备较强的心理认知能力。

5.4 就业与发展

5.4.1 毕业生就业率与职业发展情况

学校推进就业工作实现三个转向,即从传统的关注初次就业率转向提高就业质量;从重视推荐毕业生转向关心学生成长;从就业部门向教学部门的简单反馈转向协同育人。每年发布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意见,强调就业工作责任和要求,实施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保证就业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打造“三个坚持”就业工作体系,即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学院和教师的作用,形成全员关心就业、全校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坚持培育多元化就业市场,充分挖掘产学研合作资源,形成稳定的校园招聘市场;坚持就业状况反馈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生涯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三个三工程”为抓手,实现就业工作新提升。①植根行业需要,专业设置服务“三个面向”,面向国防和核工业人才需求,面向医疗卫生事业需求,面向环保事业需求;②融合行业发展,人才培养实现“三个对接”,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发展需求对接,专业培养方案与人才规格要求对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③强化就业服务,突出重点协同“三个抓好”,抓好就业工作三支队伍建设,抓好就业工作三个平台建设,抓好就业困难特殊三个群体就业援助。

(1)毕业生就业率情况。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吻合度高,就业行业与学校专业设置基本一致,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满意。

近年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稳居省属高校前列,201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1.81%、91.96%、91.79%,就业工作实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满意。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地区以湖南省和广东省为主,就业人数总比例为60.63%以上。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扩大,但主要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三个区域共占82.70%(图5-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建筑业和制造业,学生就业行业与学校专业设置基本一致。

图5-2 南华大学2016 届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图

2016届本科毕业生6238人,考取硕士研究生1064人。其中,考取本校研究生234人,占考取研究生总数的21.99%;考取“985”、“211”高校499人,占46.9%。学校详细介绍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大学生入伍等国家和地方项目。认真做好入伍毕业生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工作,在校生和2016届毕业生报名3647人,入伍学生31人。27名毕业生招录到特岗教师岗位(其中2016届毕业生5人),选送3人新疆南疆乡镇工作,3人毕业生参加西部志愿者计划。

2016年学校通过乐易考(湖南)数据科技公司对3500名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分析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满意;人才培养各指标中,教师授课的满意度为90.97%,实践教学的满意度为96.63%,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为96.12%,专业设置的满意度为95.32%,人才培养的满意度95.35%。具体指标细分结果如表5-7

5-7 母校人才培养总体满意度情况表

满意情况

教师授课(%)

实践教学(%)

课程设置(%)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非常满意

41.54

47.89

51.26

47.26

48.46

满意

35.46

37.86

35.37

36.80

36.03

比较满意

13.97

10.89

9.49

11.26

10.86

不太满意

6.80

2.14

2.31

2.89

2.46

很不满意

2.23

1.23

1.57

1.80

2.20

(2)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学校每年邀请第三方评价机构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工作的部分指标如工作稳定性、福利保障、行业前途、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分析,可知工作稳定性的满意度最高,高达89.66%,职业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为78.51%,培训机会的满意度为81.42%,表明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好(表5-8)。

5-8 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分析

指 标

非常满意

(%)

满意

(%)

比较满意

(%)

不太满意

(%)

很不满意

(%)

满意度

(%)

工作稳定性

18.42

39.74

31.50

9.05

1.29

89.66

福利保障

14.54

35.22

34.73

13.09

2.42

84.49

行业前途

14.38

35.86

32.79

15.19

1.78

83.04

培训机会

13.73

36.67

31.02

15.19

3.39

81.42

职业发展前景

12.12

32.15

34.25

18.74

2.75

78.51

5.4.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学校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征求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意见,分析就业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社会需求适应度以及我校毕业生各方面表现满意度评价较高。

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2016年通过乐易考(湖南)数据科技公司对53家用人单位进行调查,对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满意度为100%,其中“非常满意”达54.55%,“满意”达到39.39%,“比较满意”占到6.06%(图5-3)。

图5-3 用人单位对南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对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所调研的53家用人单位一致表示对毕业生能力的认可,无不认可的单位,同时非常认可的比例达到39.39%,认可的比例为45.45%,比较认可的比例为15.15%(图5-4)。

5-4 用人单位对南华大学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较强的能力素质有: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执行力、吃苦耐劳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图5-5)。

图5-5 用人单位对南华大学毕业生各项能力指标评价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防科技、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有以曹光佑、吴建常等为代表的省部级领导,有以曾益新、陈国强、胡震、张亚雷等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有以张卫兵、郑晓军、刘录、韩建平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企业负责人,有以莫斌、周华松、邱醒亚、惠强为代表的创业人才。学校连续被中核集团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与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中核建设集团、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授予学校“人才培养基地”。

5.5 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5.5.1 个别专业志愿满足率低,调剂录取比例高。

主要原因

(1)受区域经济发展及媒体宣传导向的影响,考生对于部分专业内涵理解不够,认识有偏差,从而在报考时产生排斥心理。

(2)考生报考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于追求报考所谓的热门专业,而没有理性地从职业发展前景、专业兴趣出发选择适合的专业。

改进措施

(1)对历年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设置招生计划时,根据各省份不同专业的报考情况,针对性地设置分专业计划。

(2)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让考生对各专业的专业内涵、培养能力、就业前景等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理性选择报考专业。

(3)通过校园开放日、高考志愿指导咨询会等途径,向考生和家长普及高考填报志愿的原则和方法,引导考生科学合理填报专业志愿;四是发挥学院在招生工作中的能动性,招募老师和学生作为招生宣传志愿者,多渠道宣传学校各专业。

5.5.2 学生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增强

问题表现:

(1)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不强。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很多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进入大学以后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以为船到码头车到站,理想缺失,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习发展的动力源丧失。一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不热爱所学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自制力不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学业荒废,有的甚至休学退学。

(2)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协调性、科学性还不够,个性化的学生指导与服务存在不足。学生指导与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发展还不平衡,有些指导还比较薄弱,譬如创新创业指导、校园文化服务,以及对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还比较薄弱,利用新媒体开展指导与服务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学校职能部门组织的活动之间,以及职能部门组织的活动与学院组织的活动之间内容重复,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学生活动内容不断拓展,但是一些学生,包括少数干部参与课外活动较多,导致专业学习成绩较差,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针对性不强,与专业学习存在脱节和联系不紧密的情况,对专业学习和学生专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不明显,导致活动缺乏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对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指导还不够,专业教师在教学之余,与学生的联系松散,也难以形成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服务。

主要原因:

(1)学校学生指导与服务的机制不够完善。学生指导与服务涉及方方面面,参与的机构和部门多,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有时候缺乏协调和沟通,有些指导和服务多头管理,导致服务效率比较低。一些部门和教职工对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中对学生发展指导与服务的意识不强。

(2)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同不够。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部门是人才培养最核心最直接的部门,与学生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学校学生工作部与教务处的工作协调明显增强,如学生工作部领导定期参与教务例会,教务处领导定期参加学生工作例会等,但是整体上,学工部门与教务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仍然模糊,协同不够。教务部门侧重学生的专业教育,学生工作部门侧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对有些工作内容,譬如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到底由哪个部门负责,没有形成共识,难免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效率不高。与此同时,开展学生活动与开展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学生工作人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

(3)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指导不够。由于学校相关工作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原因,部分专业教师不能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工作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课堂上传授知识,没有全方位参与育人环节,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创新创业指导不够。部分教师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重教书轻育人,认为学生工作是学工部门的事情,对学生发展、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服务漠不关心,专业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也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协调,没有形成工作合力。

改进措施:

(1)强化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树立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理念,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增强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提升指导与服务的能力。构建学生指导与服务的系统工程,增强对学生指导与服务的协同性、科学性。完善学校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强化教务部门与学工部门的工作协同,建立稳定的工作交流机制,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课外活动有机衔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职能部门与学院工作的协同,充分发挥学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指导与服务体系构建、学生活动开展等方面的机制和体制,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和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学生团学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学生指导与服务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3)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成长辅导中的作用。修订《南华大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明确专业教师作为班主任(班导师)工作的主体,并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发挥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指导、学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完善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制度。选拔优秀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的第二课堂辅导老师,积极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继续加强学院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推进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把特色成长辅导室打造成学院开展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平台。

(4)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水平。完善辅导员队伍选聘制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在辅导员队伍中的比例,发挥辅导员名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杰出计划入选人员的带头作用,明确辅导员职责定位和工作边界,聚焦中心任务。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把辅导员队伍培训工作融入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和学校干部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积极开展辅导员培训和辅导员沙龙,鼓励辅导员申报学生工作相关科研项目,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推进“辅导员沙龙”制度化、常态化。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修订《南华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南华大学辅导员考核细则》,实行辅导员职称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按照《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推行辅导员定级制度,建立聘任制辅导员进编激励机制。

5.5.3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问题表现:

(1)部分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部分学生专业选择的功利性、盲目性比较强,不热爱所学专业,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较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课外自主学习”,部分学生对就业前景不了解,甚至感到悲观。

(2)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散漫。迟到、早退和旷课等课堂违纪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沉溺于玩游戏、打扑克等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宿舍学习氛围不够浓厚,个别学生学术精神缺失,诚信意识淡薄,考试违规现象偶有发生。

主要原因

(1)学风建设的系统性不够。教育引导、管理控制、自律约束等响应机制不健全,各机制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学工、教务、团委等部门之间虽已建立了一系列协作机制,但校风建设、教风建设的协同效应还不明显。学生学业评价机制不健全,考核方式改革虽已有成效并逐步推广,但一部分课程仍然采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模式,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有欠缺,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课下主动请教专业教师、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的文化氛围仍不浓郁。

(2)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不够。新生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够系统,部分学院对专业教育不够重视,专业教师尤其是教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平台搭建不够,学生入校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对专业深入的了解,缺乏学业规划、学习方法、选课、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系统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等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参与学生工作的平台,但大都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覆盖面不足。部分专业教师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更多承担课外辅导和课下学业指导工作,对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考虑的也不多。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导致一些学生学习压力不大,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薄弱。

对策措施:

(1)建立各部门协同抓学风的机制,形成育人合力。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风建设思路。进一步发挥学风建设工作组的作用,定期研究学校学风建设是问题和对策,建立学工处、教务处、人事处和各学院齐抓共管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学风建设的合力。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激发学习积极性为目的,构建“抓教风、严考风、强班风和保舍风”的四风建设长效机制,形成符合时代发展和满足学生需求的教书育人环境。

(2)加强新生教育和专业教育。拓展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全面实施“新生引航”工程,重视文化建设和南华精神培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正确的大学学习观、职业观;通过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和转专业的政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志愿的满足率,逐步使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相吻合,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力。推广“本科生导师制”,通过选拔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组织“与教授面对面”等活动,搭建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平台,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中,对学生专业思想和学习困惑进行引导和帮扶。

(3)进一步优化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完善学业评价机制。完善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注重学生评教结果的应用,强化评教系统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打破教师顾虑,创造一个教师敢于管理课堂、擅于管理课堂的良好环境。完善学业评价机制,鼓励各门课程依据专业培养要求,结合课程特性,参考学生、督导反馈的信息,制定以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

(4)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大力推进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强班级建设指导,充分发挥班集体在学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建立合理的奖学金评定和表彰体系;加强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安全守法教育和诚信教育;学风督导小组要深入课堂督查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建立各级各类考试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督促监考教师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学院成立巡考小组,安排相关人员开展考场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坚持以“创建优良宿舍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进一步浓厚学生公寓“比学习、比整齐、比美化、比温馨、比上进”的良好风气;以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为主要宣传平台,通过举办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与竞赛,不断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5.5.4就业工作质量有待提升

问题表现

(1)就业指导服务精准化程度不够。

(2)学院就业工作主动性不强。

主要原因

(1)毕业生较多,精准化就业指导不够。

(2)部分学院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

改进措施

(1)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院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的指导和考评,完善就业创业管理办法和基础工作流程,开展学院就业基础工作建设,使学院在毕业生就业组织领导、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市场培育、信息化建设、事务管理和研究与创新等方面更加系统规范科学。

(2)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的个性化、精准化实施。加快校院两级大学生成长辅导室建设,探索建立师生“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的机制,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成长。

(3)加强就业指导,加大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力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巩固和拓展各类基层服务项目。

6.质量保障

6.1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6.1.1质量标准建设

(1)明确教学质量标准建设要求。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南华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南华党发[2009]1号)明确提出:按照适度有效的原则,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面质量监控,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定期教学检查和课堂教学抽查、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督导团(组)专题调研、院(部)教学工作评估等质量监控手段,形成健全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016年7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强调走内涵发展之路,并指出:抓好学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健全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职员工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能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要用常态化的数据评估各学院工作,评估结果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2016年9月,学校成立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要求评估中心完善校内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常态化的校内评估体系。

(2)建立并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教务处、医学部对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标准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涵盖了教学计划、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方面,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等环节。

教学计划管理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含课程设置和教学进程)和教学计划要求。

教学运行管理包括教学大纲要求、日常教学管理要求、学籍管理要求、教师工作要求、教学资源要求和教学档案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包括生源质量控制、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教学评价要求、教学信息管理要求。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基地建设、学风建设、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制度建设等要求。

教学研究改革包括教研教改规划、项目指南、探索与应用等要求。

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制定课堂教学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出台《南华大学教师课程教学质量考核管理办法》、《南华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定》等文件,对教学过程与主要环节提出要求,明确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授课、课后答疑、作业批改等方面的工作规范。

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规范,出台《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南华大学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文件,对学院、教师、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10月,编制了《南华大学本科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16年形成修订版),涉及有关教学质量标准文件76个,基本贯穿了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全过程,覆盖了教学各环节。同时,编制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文件汇编》,涉及21个有关质量监控的文件和规定,涵盖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课程验收、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医学部编制修订了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包含制度、规范和标准。

6.1.2学校质量保障模式及体系结构

借鉴TQM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质量管理通用模型,结合实际,本着简约、有效、可操作的原则,构建并不断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模式,形成了由目标决策系统、过程运行系统、条件保障系统和评估监控系统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6-1)。

图6-1 南华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图

以目标决策为核心,对过程运行、条件保障、评价监控指明方向、提供依据,同时这三个系统共同支持目标的实现与决策的调整。以评价监控为关键,对目标决策、过程运行、条件保障进行评价反馈和督导监控。以运行需求为导向,对条件保障提出要求,对目标决策提供反馈。以条件保障为基础,对目标决策形成影响,对过程运行提供支撑。各子系统中包含主体、功能、方法等要素,各系统之间双向流动指令信息和反馈信息。

目标决策系统: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导向统领作用。校内主体有党委会、校务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等,校外成员有用人单位、教育专家、毕业生代表。基本功能是确定和调整人才培养总目标、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方法是回顾总结办学经验,学习掌握教育方针政策,分析研判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发展趋势,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和社会评价,做出决策部署。

过程运行系统:该系统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校内主体有招生就业、教务、学工、团委和学院以及任课教师,校外成员有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基地及兼职教师。基本功能是制定招生方案、制定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安排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开展第二课堂、选用和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调查研究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确保教学各方面、各环节有序有效运行。主要方法是明确原则思路,编制方案计划,部署推进落实,发现解决问题,及时纠偏调整。

条件保障系统:该系统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支撑保证作用。校内主体有人事、财务、设备、图书、信息等部门,校外成员有经费物资捐赠者。基本功能是使师资、经费、设备、图书、信息等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满足人才培养基本需求和特色需求,支撑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和改革建设有效进行。主要方法是测算预算、规划计划、筹措调配、效益效用分析调控。

评价监控系统:该系统对于保障教学质量具有督促、指导和激励作用。校内组织层面监控主体有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校院领导、校院督导;校内个体层面监控主体有教师和学生;校外监控主体有社会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和教育专家,形成“三位一体”监控主体。基本功能是诊断状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做出指导。主要方法有:例行教学检查(期初、期中、期末);专题教学检查(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档案);听课(校院领导听课、督导专家听课、教师互相听课);专项评估(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社会调查(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调查、社会需求调查);教学状况信息即时收集反馈(学生信息员信息、评教评管理网上信息、校领导接待日信息、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6.1.3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

(1)质量保障体系的机构与人员。实行校、院两级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学校层面。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的领导机构。校长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本科教学日常决策。校级组织机构由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团以及教务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主要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全校教学质量保障工作。

学院层面。学院是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单位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计划、落实、检查、保障等工作。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管理的领导机构,院长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院级组织机构包括教授委员会、院督导组、院学生教学信息员等。

(2)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新制定和修订教学管理制度67项,做到教学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涵盖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建设、教学运行、质量监控等各个方面,并在教学工作中严格执行。

——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有:

教师课程教学考核制度:制定《南华大学教师课程教学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教学工作量考核、教学质量考核、教学态度行为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和教学管理人员评价相结合。

教学奖惩制度:学校制订《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南华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奖励办法》等文件,对教师获得省级以上的教学建设项目、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教研教改项目、学科性竞赛获奖项目进行奖励,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评选,组织课堂教学、优秀教案比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同时,学校制定《南华大学教学与教学管理差错和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明确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对课堂教学类、考试与成绩管理类、教学管理类、教学保障类等教学事故提出了认定和处理办法。

——学生学习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有:

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审议制度:讨论、审议学生教育与管理体制机制,确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评价原则和指标体系,解决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审核学生综合测评结果以及学生奖惩结果。

学生成绩评定分析制度:学校制定管理办法,对各类课程从命题、试卷送印、考务安排、成绩评定、成绩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成绩评定公正公平。学校每学期对全校的成绩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对部分课程和院系、班级进行重点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定期在教务在线上发布。近年来,学校开始每学期检查试卷的命题质量和学生答卷的评阅质量,促进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更加规范。

学生专项检查与考评制度:①每学年初对学生上一学年的情况进行综合测评,召开全校学生综合表彰大会;②每学期进行两次学生宿舍安全卫生大检查和就寝情况零点抽查;③每学期进行学风情况和心理工作情况检查;④每学年末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学年考核,评选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力求体现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学校制定《综合测评办法》,各学院制定由基本素质测评、课程学习成绩测评、综合能力测评三大项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评分细则。依据方案和细则进行测评,严格把关,及时公示,接受全体同学监督。测评结果作为对学生集体与个人进行评先、评优和奖励的重要依据,发挥教育评价的育人作用。

学业帮扶制度和学生成长成才志愿者制度:制定了学业帮扶与学业警告制度、转专业制度、成长辅导制度、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制度。

毕业生调查制度:明确毕业生调查的目的、调查方法和内容以及具体要求,包括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调查、学生家长调查;主要方式有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实地访谈、座谈会、报告会等;学校组织定期进行,不定期委托第三方调查。

——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有:

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大会,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分析差距、提出措施。每月召开1次教学院长工作例会,总结分析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每两年召开一次临床教学工作会议。

学生工作例会制度:学生工作部(处)每两周召开一次学院副书记参加的学生工作例会,每周召开一次学院学工室负责人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学生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定期修订制度:教学计划四年或五年大修订一次,修订时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培养规格论证、资源条件分析、国内外同类人才培养方案比较、院系汇报答辩、专家论证评审等基本程序进行。

教学基地检查制度:学校制定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检查评估办法,制定临床见习和实习带教标准,组织专家每年进行1-2次巡回教学检查,从见习教学、教学查房、临床技能考核等方面对临床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指导;从教学制度执行、教学规范落实方面对临床教学管理进行评价和指导;从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方面对临床教学条件与学生教育管理进行评价和指导,协助教学基地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确保临床教学质量。

教务-学工-后勤联动制度:本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定期召开联动会议,在学业预警、学籍管理、学风建设、教学设施保障等方面,搭建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教风学风相互促进。

教授委员会讨论决定建议制度:学院教授委员会按照规程履行职责,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学科和专业设置方案、招生计划等方面发挥专家作用。

教学督导制度:南华大学教学督导团成立于2001年9月,目前运行的教学督导团于2016年11月调整成立,设工学、医学、经管文法3个小组,督导专家19名。教学督导团工作包括常规督导检查和专项督导检查,形成“5+3+N”的工作模式。即:听5种对象讲课(申报高级职称教师、引进教师、青年教师、申报放心课程教师、特定教师),开展“3期”常规督导(期初、期中、期末进行不同内容的检查督导),根据年度教学工作要点选择重点环节或问题倾向进行“N”项督导检查,如2016年进行了实习基地检查,临床医学认证专业整改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准备情况检查,临床教学检查,公共基础课学生作业与试卷检查。近几年还参加了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应用、教学档案检查。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汇总分析信息,提出整改意见,通过会议、网络、意见反馈表等形式和渠道,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并督促整改。2016年,制定《南华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对组织与聘任、督导团(组)职责、支持条件、要求与考核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主要对学院的教学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

——教学综合评价制度有:

校领导专题研究、分工联系和听课制度:学校党委会和校务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专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指导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学校领导按规定的频度和范围进行听课,及时了解教、学及管理情况。

教学委员会专项评议咨询制度:校教学委员会及其人文社科、理工、生命科学3大学科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建设4个工作委员会,就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学成果等进行专项评议评审,提出决策或咨询意见。

“三期”教学检查制度:期初,对教师教案、授课计划、课件等教学准备工作完成情况、实验室开课准备情况、教学条件保障、设备运转、教学环境和后勤保障等日常情况进行检查,还对学籍管理和异动处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期中,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学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期末,对考试命题、考试巡查,试卷批阅、分析与反馈、成绩录入等进行检查。

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学校从2010年开始对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制定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分为学院自评、专家组现场考察、职能部门考核评分三个环节,按照30%左右的比例,评出“A”等学院5-7个。

6.1.4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

(1)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与结构。经过充实调整,学校形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助理、教务处教学管理人员、学院主管教学院长、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队伍,共98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结构(表6-1、表6-2、表6-3);具有教学管理经验(表6-4)。

表6-1 教学管理人员职称结构情况表

总人数

正 高

副 高

中 级

初级及其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17

34

29.1

35

29.9

30

25.6

18

15.4

表6-2 教学管理人员学位结构情况表

总人数

博 士

硕 士

学 士

其 他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17

30

25.6

43

36.8

23

19.7

21

17.9

表6-3 教学管理人员年龄结构情况表

总人数

≤35岁

36-55岁

≥56岁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17

12

10.3

104

88.9.3

1

0.1

表6-4 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年限情况表

总人数

10年以上

6-10年

3-5年

3年以内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98

20

20.4

33

33.7

15

15.3

30

30.6

(2)教学管理队伍的能力与素质。教学管理人员了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教学管理基本知识,熟悉教学过程与质量保障要求,工作职责明确。坚持主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遵循南华大学工作人员文明守则,做到认真负责、管理规范、服务热情。近三年,有2人被评为湖南省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25人被评为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12人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

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近三年,获批教学管理与改革研究课题3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如: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开放性的研究》、《WTO框架下高校办学模式的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基于校园信息化环境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湖南省教育厅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下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辅助支持系统》、《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与评估系统研究》等。这些研究课题涉及教学运行管理研究、培养方案研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研究等。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之中,如 “基于校园信息化环境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下的高校教育质量评估辅助支持系统”等项目的研究,推动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教学计划、选课排课、课程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证件管理等信息化、网络化,提高了管理效率,改善了服务质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控制体系与评估系统研究》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在近两届教学成果评审中,教学管理人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校教学成果奖53项。

6.2质量监控

6.2.1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内容与方式

(1)评估监控的机构及职责。学校于2010年5月成立教学评估中心,与高等教育研究所合署办公,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职能从教务处分离出来,主要职责是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2013年12月由教学评估中心牵头,教务处、临床教学部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对有关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文件制度进行整理汇编成册;2016年9月学校在原教学评估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中心主要担负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教学督导等职责。学校从组织机构、制度保障层面进一步加强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为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2)评估监控的内容与方式。主要从教学环节、教学主体、教学要素方面进行质量监控、自我评估、自我完善。

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每年从教学建设、教研教改、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等几个方面全面考察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状况,并向全校发布评估结果,引导各二级学院提升教学建设能力,加大教研教改力度,规范教学运行秩序,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评估。开展新专业评估和校内专业认证评估。校内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参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认证标准进行,着力推进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持续改进。

网上评教。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通过网上评教系统由学生、教学督导、同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四类评教主体对每学期所有本科课程(教师)进行一次评教工作。评教指标体系分别按四类评教主体设置,每类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评教指标,四类评教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四类评教主体分别按6:2:1:1的权重计算出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结果。

“三期”教学检查。教学检查分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定期检查又分学期初、期中、期末三期教学检查。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由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组织校领导、二级学院领导、职能部门领导、教学督导进行学期初的教学检查,主要检查开学初的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如教师教学文件准备情况、教室、实验室及仪器等教学保障条件准备情况等;每学期第9-12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首先由各二级学院开展期中教学自查工作,然后学校教务处、教学评估中心等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督导、教学院长、教学管理人员等深入各二级学院、深入课堂、深入实验室等教学场所检查教风和学风;每学期结束前进行期终教学检查,主要对课程考试安排、考风考纪、监考人员履职等情况进行检查。

专项教学检查。为提升教学管理与各教学环节的过程规范性与实效性,定期对学院开展专项检查督导,包括教学管理资料、教师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程试卷、毕业设计(论文)等。

6.2.2自我评估及质量监控的实施效果

质量意识明显增强。通过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等专项教学评估,促进各学院在校内评估专家的指导下全面、系统总结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势,查找存在的不足,增强信心,明确改进的方向,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形成全员重视和参与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通过网上评教、教学检查等监控手段,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学秩序更加规范。通过三期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的监控手段,全校师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管理规定,自觉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保证了各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教学质量持续提升。通过校内教学评估、教学检查等主要质量监控工作,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课程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具体见2.2.1和2.3.2)。

6.3质量信息及利用

6.3.1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

学校利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建立了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掌握专业建设、教学过程运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状况,充分发挥平台及其数据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的监控作用。

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参加的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工作组,负责教育部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整理和上报,严格执行填报要求,明确收集、整理、审核流程,确保真实、客观、可信。

6.3.2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

教学评估信息。二级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等专项评估工作结束后,及时整理专家意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分层、分类反馈至学院、专业,以及相关职能部门。

教学检查信息。三期教学检查、专项教学检查等检查意见实时分析汇总,并反馈相关学院、职能部门及教师。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教学检查、考试秩序巡视、课程试卷与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以及各类教学专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务处、学院反馈,并与教师本人沟通交流,指导教师认真整改。

网上评教信息。每学期评教结束后,教师登录教务在线查看学生、教学督导、同行、管理人员的评价结果以及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教学评估中心、各二级学院对评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跟踪课程(教师)教学效果。

学生教学信息员信息。每学年从在校生中聘任300余名学生教学信息员,他们广泛收集广大学生在教学管理、教学安排、教师教学、教学保障等方面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或意见等信息,每周一次反馈至教学评估中心。教学评估中心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审核,分发至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要求其说明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学生教学信息员。

毕业生就业信息。招生就业处每年对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就业率、就业趋势等进行统计,形成分析报告,向校内各部门反馈,为招生计划安排、师资引进、就业指导等提供依据。根据教育部要求,从2014年开始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6.3.3质量信息公开及年度质量报告

学校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定期将教学质量信息向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自2013年起,学校面向社会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全面展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现状,接受社会的监督与评价。

6.4质量改进

6.4.1质量改进的途径与方法

健全机构、明确责任,保证质量改进。学校于2010年、2016年先后两次调整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充分体现了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教学工作的突出位置。教学评估中心、教务处协同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具体负责教学质量及其改进的管理工作。教学督导专家在教学质量监督的基础上,指导质量改进工作。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教务员负责学院教学质量改进工作。

建立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把脉质量改进。每两年组织召开一次全校性的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和临床教学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问题,探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措施;通过每月一次的教学院长工作例会、教学督导专家会议等,分析和解决教学运行中的质量问题;通过开展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课程试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以及定期、不定期的教学检查,严格本科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推动质量改进。通过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实施和专业综合改革等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推进,牢固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学习应用并创新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方法,努力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质量改进。制定《南华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等文件,每年列支一定经费专门对在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对教学拔尖人才和优秀教学团队进行资助。要求各学院在年度考核中加大教师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方面所取得成绩的权重。在职称评聘中,严格执行教学事故当年“一票否决制”和师德“一票否决制”。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提升质量改进。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咨询工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邀请教育专家、教学名师等开展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拓展教师教学改革视野。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培训计划、教学业务能力提升计划,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秀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培养拔尖教学人才。

加强教学督导工作,监督质量改进。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专家队伍建设,修订了教学督导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对课程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作用。通过日常听课评课、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督促并帮助任课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质量改进。按照“积极筹措教学经费,优先保障教学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的原则,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教学经费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学校生均教学经费逐年增长,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强的条件保障(具体见3.3.2)。

6.4.2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

教师教风建设与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学校教师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有效促进了教风建设,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质量改进激励机制的建立,引导着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浓厚了“修身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师风氛围。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规范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生学习风气与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教学质量改进体系的有效运行,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从而有效地促进了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课堂内,学生的出勤率、听课的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升;课堂外,学生对自习室和实验室使用率、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也日益提高。学生考试违纪率逐年下降,学习效果稳步提升,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满意度不断增强。

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赢得社会良好评价。学习风气与学习效果的积极改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随之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评价我校毕业生专业基础较好,工作能力较强,工作积极主动,能够脚踏实地开展工作。教学质量改进的效果与评价结果表明,教学质量改进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6.5学校的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改进措施。

6.5.1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监控薄弱

问题表现:一是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监控相对薄弱;二是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实习过程、实践能力检测等动态环节缺乏有效监控。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学科专业特点不同,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形式多样、地点分散、内容复杂,对其进行过程质量监控难度相对较大;二是对实践教学规律的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方式方法需要创新。

改进措施:一是完善本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内容、条件、过程、效果等,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标;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督导,采用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在教学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向实践教学倾斜,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实践教学质量的改进动力。

6.5.2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问题表现:一是评价结果区分度不高,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考试有待加强,评教成绩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二是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未能有效地发挥评价结果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主要原因:一是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只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不够全面;二是教学评价时,管理人员及教学督导员评价无法覆盖整个教学过程;三是在学生评教中,由于学生对评价指标的理解和把握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评教态度不端正,学生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值得商榷;四是评价结果在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评奖评优等方面体现度不高,导致对教师教学的激励作用发挥不够,同时也影响了学院、教师对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

改进措施:一是建立教师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上,强化对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评价,将教学工作量以及教师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开展教学研究情况、获得教研成果和奖励情况、教书育人情况等纳入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二是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方式,把学生对课程学习投入与收获的自我评价结果列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加强形成性评价的应用,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合理设置阶段性考试;三是优化学生评教结果使用机制。针对学生评教与督导员评价、同行评价差异较大的教师或者学生反映问题较为突出的教师,学校组织学生座谈会、调查等方式,对其进行复核,切实保证教师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四是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增加教师教学评价结果在职称聘任、评奖评优、津贴发放中的权重,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6.5.3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问题表现:一是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缺少较为系统、完善的质量标准;二是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相关质量标准近几年来没有进行必要的修订、更新,导致部分内容不适应现阶段建设要求;三是质量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落实”的现象。

主要原因: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实现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评价完全分离;对质量标准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专业化的队伍和人员对专业标准进行细化;管理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在部分质量标准中对细节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质量标准认识不到位,检查机制中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机构,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机构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学单位的联动,强化以目标责任和分工负责制为主的质量标准监控运行机制;二是加强对质量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对质量标准的依据、取向、内容、规范等提出明确要求,针对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制定可考核的具体指标;三是健全评估检查制度,完善质量考评机制,加强质量标准的执行力度。

6.5.4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问题表现:一是学校在整体智慧校园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各信息系统条块分割,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程度低;二是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晚,未形成架构齐全、功能丰富教学质量管理平台;三是质量标准执行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落实”的现象。

主要原因: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滞后,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清,在教学质量管理上,习惯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资金投入较大,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改进措施:一是更新观念规范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采用全新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服务习惯和指导原则;二是加大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确保前期质量管理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三是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和信息管理能力是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管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使用和维护技能,具备对教学管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

特色项目

坚持立德树人

培育具有南华精神特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大学精神对大学生存与发展的作用犹如人的精神对人存在的意义一样,没有了精神,大学便失去了生气,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最终也将走入穷途末路。正因为大学拥有了学术精神,大学才成为知识的源泉,学问的中心;正因为大学拥有了人文精神,大学就多了几分正义与正气。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南华大学伫立在湘南腹地,近60年的风雨兼程,紧跟共和国的脚步,在百废待兴的岁月里起航,培育并弘扬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多年来,南华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核特色、医品牌”的办学特色,为国家核工业和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一、风雨兼程60年,培育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

先辈们为南华大学留下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南华大学是由原隶属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南工学院、原隶属湖南省的衡阳医学院与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学校的创建和崛起,岁月非凡,充满艰辛。先辈们在各种办学(办所)条件极度困难、环境相当艰苦的情况下,坚定信念,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使学校在荒芜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原中南工学院建校伊始,来自核工业系统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核工业严谨的管理风格带到学校,他们发扬核工业精神,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把昔日的荒山野岭变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高等学府,聚集了一批在核工业领域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正是有了这些献身核工业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中南工学院从当初的 6 个工科专业发展到17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达 4000 余人,在核工业系统的高等学校中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原衡阳医学院建校之时,处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受频繁开展的政治运动的影响,教学秩序被打乱,办学经费匮乏,办学条件很差。学校的建设者们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了一年建校,一年开课。学校历尽艰辛,意志弥坚,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需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至合校之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湖南和珠三角地区享有较高的信誉。原核工业第六研究所是我国以铀矿开采为主的多专业综合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组建时,我国铀矿开采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铀矿开采技术水平较低。核工业六所的创业者们在科研条件简陋的情况下,艰苦奋斗,在艰难中推进通风降氡、溶浸采矿、铀矿废水治理等新技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核工业六所已成为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研究基地,为我国铀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南华大学的发展史是南华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奋斗史。近60年来,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完整的历史阶段,目前,正处于拼搏奋进的第四个历史阶段中。第一阶段是建校艰苦创业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学校以本科层次为起点办学,以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为使命,以提高人民健康卫生为重任,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急需的核、医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成为高起点的教学型高校。第二阶段是复课建设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学校为了国防科技工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急需,恢复招生,扩大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取得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学校成为高水平的教学型高校。第三阶段是合并转型升格阶段(2000年至2016年),2000年至2002年两院一所成功合并,学校成为多科性大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提升了学校办学层次,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进入一本招生高校行列,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地位,增强了学校的发展后劲。第四阶段是提质升级阶段(2016年至今),学校获批成为“十三五国家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可以说,学校每一次历史新高度的攀登乃至每一个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每一个南华人的艰苦奋斗与无私付出,在历史的车轮中,一代代南华人继承先辈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宝贵精神财富,并用自己的行动沉淀出了有南华特质的精神品质——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

办学特色与地域文化是培育南华精神的基础。由“两院一所”合并组建的南华大学地处船山故里,伴随核工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于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精神,“心怀天下,经世致用,自强不息,造化日新”的船山精神,以及“悬壶济世,救死护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它们是滋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精神的肥沃土壤,培育了南华大学“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更培育出了一代代具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学科专业特点,凸显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素质要求

专业特色是所有高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具有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它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特征,也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特点和亮点。南华大学鲜明的“核、医”学科特色与竞争优势是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目前,南华大学拥有25个涉核专业,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最齐全、本科生培养规模最大、核类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高校之一;拥有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的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是湖南省医、护、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专业特色决定了所培养人才的职业特点和素质要求。

核工业精神与职业风险决定了核工业人需具备执着进取、勇攀高峰、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简称“四个一切”,是核工业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核工业对核工业人职业素养的要求。发展核工业关系到国家地位、国防安全、民族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责任重于泰山。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核工业创建60周年之际指出,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为了发展核工业事业,需核工业人在茫茫的戈壁荒原、深山峡谷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风餐露宿、不辞劳苦,经受各种艰难险阻的考验。核工业是尖端技术、战略产业。先进的技术是用金钱买不来的,最尖端的东西还得靠自己组织力量开发,唯有核工业人以千方百计、只争朝夕的精神,依靠自主创新,开拓进取,才能成就“两弹一艇”和核电建设这样伟大的事业。与常规行业相比,核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其特定的职业风险。核反应和放射性物质衰变过程中会产生射线,人体如果过量的射线照射,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放射”、“辐射”紧随职业生涯,对核工业人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挑战,这时,核工业人需信念坚定,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为核事业付出终身也在所不惜。

医学是以医学科学技术来为人民服务的,关乎人类健康、关乎人的性命,医学的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对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2400年以前,大约和孔子同一个时代,古希腊最负盛名的医生,西方医学奠基人及被后人尊称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希波克拉底誓言”,其基本精神被视为医生行为规范,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今日,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医学院的学生,入学的第一课就要学“希波克拉底誓言”,而且要求正式宣誓;在许多医学院校的毕业典礼上要再次宣读这一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务工作者需具备以下素质:一、有奉献精神和忠诚的职业信念。选择了医学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就要全心全意、忘我的对患者、对事业奉献终生;二、有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医学科学精神;三、有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服务体验的医学人文精神。使医务工作者具备无私奉献、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等素质,是医学职业规范与职业精神的要求,也是医学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素质的永恒追求。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抗击重大自然灾害时,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赢得了全社会赞誉。

南华大学“核、医”学科的专业特点,凸显了南华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素质要求。多年来,南华大学坚持“核、医”学科特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培养了大量的具备“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素质的核工业人才和医务工作者,为国家核工业事业和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人才打下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南华大学党委书记王汉青对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带着爱指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近年来,学校秉承“带着爱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从入学教育、形象识别系统建设、“思政课”改革与创新、贫困学生资助、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德育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入手,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培育大学生具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精神品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抓好抓实。

学校通过军训、军歌比赛、主题班会、开学典礼、军事理论课、升国旗等形式,提升新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大局的政治觉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力量。

学校借鉴企业CIS 系统,结合大学文化建设,建立南华大学形象识别系统(UIS),把办学理念渗透到教职员工和学生之中去,增强师生爱校护校荣校的主人翁意识。

学校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育人新理念,创建了“思政课”开放性实践教学育人新模式,构建了“顶层设计、课程协同、多方联动、统分结合”(TCMC)实践育人新机制,在不断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实践教学育人创新,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

学校在多年资助育人实践中,创新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制度建设为支撑、文化培育为保障、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中心四基点”多维资助育人模式,努力以“经济资助解实际之困,制度建设维工作之序,文化培育铸资助之魂,能力培养强学生之力”为目标全方面育人。

学校立足校情和生源实际,紧密契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通过搭建志愿者服务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平台,打造大学生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品牌志愿服务等项目,形成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紧密结合、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助推学子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校重视德育基地的建设,建设了核科技文化园、军工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中心等基地,同时,积极推动校史馆与特色馆、西山科技谷等基地建设。2016年10月,校党委书记王汉就青在校史与特色馆建设推进工作专题会议上强调: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看待学校校史馆、特色馆的建设,切实把校史馆、特色馆建设成为传承优秀文化,展示学校光辉的办学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展现南华精神的重要窗口。多年来,学校通过面向师生开放基地的文化景观区,定期举办相关教育活动等,宣传普及军工文化、核科技文化、校园优秀文化等,陶冶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学校重视运用办学历史传统和发展成果教育激励学生,特别是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学生,将培育大学生具有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重要素质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的核心追求。学校依托核特色、医品牌的学科、专业背景,构建了核文化、军工文化、医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学校相关部门、学院协同联动,以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为抓手,以创建特色品牌活动项目为依托,以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成立“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每年开展多姿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等熏陶学生。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军工文化月、法文化月、楚岳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组织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大学生主题辩论赛”、“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等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成为学生展示才艺、广交好友、发展兴趣、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

四、以学科为基础,为培养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人才提供专业保障

开设通识课程引导。在不同时期,开设素质教育课程、“两课课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服务国家核工业和卫生事业的远大抱负。

倡导专业课程渗透。学校倡导并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练习现实问题、链接名人故事、利用特定仪式、发挥言传身教等方式,渗透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勤勉务实作风和甘于奉献精神。

加强社会实践锤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使历届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强化勤勉务实作风、甘于奉献、刚建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第一,学校通过将志愿服务公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既以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提高了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检验,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学校发挥医学专业品牌优势,在三下乡服务团中专门组织医学专业学生随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为村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并就相关流行疾病预防应急措施进行了普及宣传。学校结合环境保护与安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学科专业特点,每年组织专业学生到衡阳地区周边农村,围绕环境污染、水资源保护、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社会调查研究、发展建言献策等活动。第二,学校围绕育人的核心任务,积极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将就业创业实训、社会化技能培训融入社会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挑战自我、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及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校通过搭建“三个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依托校内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级各类实验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场地与物质保障;学校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开设《创新思维开发与落地》等12门创业类选修课程,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为学生成功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撑;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对创新创业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研究生推免、奖学金评定等适当进行政策倾斜,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学校每年组织并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文化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及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学校培育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与高度赞扬

南华大学所培养的23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突出地表现了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素质特征。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胸怀神圣使命,勇敢地挑起肩负的社会责任,有的进工厂,上矿山,扎根于茫茫戈壁,潜心于科研院所,奋斗在地质、矿山、核燃料、核试验与核发射基地、核电站、海军核潜艇基地等国防工业和核工业第一线,把青春和智慧无私奉献给祖国的国防科技工业和核工业;有的默默扎根于基层医疗事业单位,为当地百姓服务。无论在海拔达3500米的海宴盆地、地处偏远的404厂,还是在新疆、云南采铀基地;无论在巴基斯坦、伊朗、津巴布韦等异国他乡的援建工程项目的工地,还是在那些异国他乡的中国医疗卫生队中,都能看到南华学子勤勉务实、默默奉献的身影。

南华学子同样也是“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精神的代言人。他们在我国核工业的创建、“两弹一艇”的研制、民用核电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鼻咽癌防治、肿瘤尤其是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等许多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陈国强,蛟龙号副总设计师、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胡震,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张亚雷,国家核行业的中坚力量丁淑英、赵强、梁武全、韩建平等,全国知名医科大学的校长冉培鑫、余艳红等,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用青春、用智慧、用毕生,贡献社会,奉献祖国,服务人民,为学校赢得了美好的声誉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南华学子继往开来,勇于创新,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4项,省级奖励45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国家、省级立项100余项。学校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全国一等奖,学校的“衡阳创学汇”创新创业团队在2016(第二届)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取得高校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小小世界、海罗一店、印象南华、垦丁果园等创业团队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在《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教新报》、光明网、红网、湖南教育新闻网上多次报道。学校先后获得“湖南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湖南省创业孵化基地”、首批“湖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荣誉称号。

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南华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比较强,“下得去、留得住、扎下根、作贡献”。历届毕业生以他们勤勉务实的作风、甘于奉献、刚建自强、敢为人先的精神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欢迎,学校为此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为中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突出贡献奖”。2013年,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总经理王寿君给南华大学授予了“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人才培养基地”牌匾。

面向未来,学校将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一基三实、一路三建”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以学科为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全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南华精神特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条:2017年秋季学期护理学院全体教职工大会顺利举行
下一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关闭

地址:中国 湖南 衡阳 常胜西路28号    邮编:421001

电话0734-8281344   邮箱:hulixy@usc.edu.cn

版权所有:南华大学护理学院
技术支持:恒远翼展